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封面,目录,封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录用日期: 2023-12-11
  • 地球科学
    张 鹏, 刘珊珊, 兰 君, 李衣鑫, 邢 楠, 杨云涛, 刘敬杰, 刘袁坤, 康志强, 杨 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3): 364-377.

    山东省微山县郗山稀土矿床位于鲁西隆起区的西南部, 属硬岩型超大型轻稀土矿床。前人研究发现稀土成矿与郗山碱性杂岩体关系密切, 岩体成因、 侵位时间以及矿床形成时代仍是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对郗山碱性杂岩体进行了岩石学、 年代学、 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岩体中石英正长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119. 9±0. 9 Ma, 辉钼矿Re-Os 同位素年龄为120. 0±1. 8 Ma, 表明成岩成矿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郗山碱性杂岩体具有富碱、 贫镁的特征, 为碱性岩系列; 稀土元素总量较高, 整体呈轻稀土强烈富集右倾模式; 微量元素以富集Ba、 Th、 U 和Nd, 亏损Nb、 Ta、 Zr 和Hf 为特征; 全岩(87Sr/ 86Sr)i 值为0. 706 36~0. 711 68, εNd(t)值为-8. 82~-9. 70, 锆石εHf(t)值为-6. 75~-12. 22, 显示其岩浆源区具有EMⅠ富集地幔特征。综上, 郗山稀土矿成岩成矿作用可能形成于伸展型构造背景, 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与减薄导致的富集地幔上涌关系密切。

  • 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
    王鹤静, 王丽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1): 137-147.

    为了更好地研究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 对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首先对路径规划的含义作简要概述———在规定区域内规划出一条无碰撞的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 然后根据路径规划算法的特点从传统算法路径规划和智能仿生算法路径规划两方面进行阐述, 并介绍有关算法的原理、 特点及发展现状, 以及对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普遍问题的优化和改进; 最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从3 个方面展望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在将来的改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 土木工程与测绘科学
    陈诚诚, 刘传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3): 458-467.

    基于自编码器处理的江西省2005—2020 年的夜间灯光数据, 实现了人为热排放在较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模拟, 并分析了江西省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最后对空间化的人为热排放数据与夜间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人为热排放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 人为热排放的面积在不断扩张, 16 年间人为热排放重心不断向江西省东南方向移动; 有26. 27%的区域的夜间地表温度处于升温趋势; 冬季的夜间地表温度增长最明显, 升温区域的面积最大, 增长趋势最高; 人为热排放强度和夜间地表温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在年内表现为热排放量高的区域夜间地表温度明显较高; 年际变化上表现为, 在热排放区域夜间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热排放的变化趋势主要为显著正相关。

  • 地球科学
    覃洪锋, 李昌明, 邓 宾, 蒋 剑, 尹庭旺, 王学恒, 李玉坤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2(1): 1-14.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分布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对台地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隆或台地研究认为, 盆地-台地间可划分为孤立台地相及斜坡-盆地相两大相区, 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7 种沉积相类型。台地孕育于早泥盆世晚期, 并逐步演化发展,至早三叠世最终消亡, 可划分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孕育阶段(D1—D2 )、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成型阶段(D3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持续演化阶段(C1—P2)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收缩阶段(P3—T1)等4 个阶段。 隆或台地是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扩张、 沉降, 扬子台地边缘破裂形成规模不等的块体逐步向盆地内滑移并接受沉积形成的, 其后逐步发展演化直到

  • 土木工程与测绘科学
    任 超, 张胜国, 李现广, 王子彦, 闫志恒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3): 442-449.

    针对目前对影像中高斯噪声与椒盐噪声的去噪算法普遍存在去噪效果不佳、去噪后影像边缘模糊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影像组合滤波去噪方法。 该方法在DnCNN 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自适应中值滤波, 利用自适应中值滤波对椒盐噪声去噪效果好的特点去除影像中残留的噪声, 为了在去噪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影像细节、 边缘等信息, 在自适应中值滤波过程中采用噪点及其最近邻域像素点中值替换原滤波窗口中值, 提升细节信息保护能力, 同时对影像进行边界扩展, 确保原影像边界像素点自适应参与滤波处理, 提高影像边缘去噪效果, 使去噪后影像更加清晰。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 分别进行了仿真和真实遥感影像去噪实验, 并用主观视觉和客观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对于遥感影像混合噪去噪效果优于传统去噪方法, 能够较好地保留图像边缘及纹理细节。

  • 旅游资源开发
    王 伟,许红晴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434-443.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 以广西为研究对象, 全面分析新冠疫情对广西旅游业的冲击强度和恢复程度,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 梳理广西应对新冠疫情的主要措施, 指出广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采用熵值法结合 TOPSIS 法, 构建了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测度体系。结果显示: ① 新冠疫情冲击下广西旅游业虽遭重创, 但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 旅 游业复苏的步伐正在加快, 且大幅领先全国; ② 广西旅游业存在规模效益欠佳、旅游要素供给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偏弱、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总体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③ 2009—2018 年广西各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格局演变并不明显, 桂林一枝独秀, 南宁位列次席, 其他城市发展滞后, 其中崇左、钦州进步明显, 贺州、梧州、百色则相对滑落。从整体看, 广西城市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严重, 总体呈“金字塔”型分布, 且有“塔尖愈尖”的趋势, 积极变化是第三等级的“塔身”城市数量不断扩大, 整体结构趋于优化。

  • 信息科学与自动化
    翟青海,谢晓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4): 891-896.

    针对混合云环境下的工作流调度问题, 提出一种结合黏菌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思想的工作流调度算法。利用粒子群算法的优点, 对较差解进行引导, 加快较差解的收敛速度, 对质量较好的解进行局部变异, 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同时增加交叉算子, 细化算法在任务调度问题中的寻优粒度, 根据混合云环境下的工作流调度模型, 进行离散编码, 完成对多个调度目标的优化。在现实工作流下进行仿真实验, 结果表明, 本文算法与单一启发式算法以及对应改进算法相比, 具有更好的优化性能。

  • 旅游资源开发
    樊亚明,田丽莹,郑文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2(3): 774-782.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性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以桂林市32 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构建线段模型并校验, 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两个维度对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 并通过ArcGIS 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 (1)桂林市公园绿地全局可达性总体较好而局部可达性总体较差, 但随出行距离增加, 局部可达性逐渐增强, 均呈现老城区高而新城区低的特征; (2)分布在城市快速路附近的南溪山公园、七星公园、体育公园等公园绿地, 其全局可达性最高(一级), 而分布在老城区的榕杉湖公园、叠彩公园等综合公园, 其全局可达性最低(三级), 但在局部整合度条件下, 其可达性均有所增强; (3)桂林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与研究区道路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均存在部分空间“错位”现象, 可达性高的北部、西部区域和东南部区域, 居住空间集中、道路网较完善, 但公园绿地分布很少; 而可达性低的南部边缘区, 专类公园分布相对较多。建议采取完善城市路网空间结构、加强公园绿地互联互通、强化蓝绿空间融合通达等措施以提升桂林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 封面,目录,封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录用日期: 2023-12-11
  • 环境科学
    陈 航, 刘辉利, 张 琴, 李金城, 左明波, 乔政皓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1): 108-115.

    为了研究会仙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氨氮的交换机理, 改善会仙湿地水环境质量, 分别采集了会仙湿地湖泊、 河流、 码头等区域8 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对应的上覆水体样品, 研究了表层沉积物对氨氮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结果显示, 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沉积物对氨氮的动力学吸附过程; 所有样点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在60 min 后基本达到平衡, 在30 min 内吸附速率最大; 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在低浓度(0. 4~2. 0 mg/ L)条件下符合Linear 模型, 且均出现解吸现象; 吸附/ 解吸平衡浓度(EC0)的范围为2. 349~3. 387 mg/ L, 沉积物可能作为氮的“源”加重水体的污染。在高浓度(5. 0~120. 0 mg/ L)条件下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 Langmuir 吸附模型更为符合(R2 >0. 930 0), 氨氮的最大吸附量(Qmax)的范围为388. 99~786. 10 mg/ kg; 所有样点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L)均大于零, 说明会仙湿地沉积物可作为“汇”自发吸附上覆水体中的高浓度氨氮。

  • 信息科学与自动化
    刘 铭,鱼 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409-414.

    针对短时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受噪声数据影响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短时交通流量预测模型———MVF-LSTM 模型, 该模型使用算术平均滤波MVF对LSTM 模型的输入层进行改进, 从而增加LSTM 隐藏层输入的维度, 利用平均相对误差对模型的迭代次数、时间步长和隐藏层神经元的个数进行调整, 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 改进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降至5%,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可以更好地反映交通流量的变化特征。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游少鸿, 徐 瑜, 赵 阳, 杨佳节, 刘 杰, 赵 婕, 陈 喆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2): 296-302.

    为探究在镉污染土壤上伴矿景天与油菜(中双11 号)间作种植对二者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共设置3 个处理: 伴矿景天与油菜间作、 伴矿景天单作、 油菜单作。结果表明, 伴矿景天与油菜间作处理可提高伴矿景天和油菜对镉的提取能力, 间作处理时伴矿景天的镉提取量为2. 76 μg/ 株, 较伴矿景天单作处理高出7%, 油菜的镉提取量为1. 32 μg/ 株, 较油菜单作处理高出16%; 修复后收获的菜籽油和油饼检出镉含量均符合标准, 且间作处理的油饼检出镉含量较单作处理降低了41. 7%。因此, 伴矿景天和油菜间作种植技术可在修复土壤的同时实现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是一种有前景的植物间作修复技术。

  • 旅游资源开发
    蒙永亨,冯颖涛,赵 昱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426-433.

    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选取广西为研究对象, 借助相关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2010—2017年广西14 个地级市农业与旅游业的相关关系与融合程度。研究结果如下: (1)相关系数结果显示, 广西整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质为互补关系, 其中百色和河池的农业与旅游业属于产业竞争关系, 其余12 个城市属于产业互补关系; (2)2010—2017 年广西整体的农旅产业融合类型由中度失调进步至初级协调, 其中2010—2015年为农业驱动农旅产业融合,2016—2017 年为旅游业驱动农旅产业融合; (3)2017 年广西无地级市的农旅产业融合属于失调类, 其中钦州、河池和百色为勉强协调, 其余 11 个城市为初级协调; (4)结合广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关性质与产业融合发展类型发现, 产业互补关系能够促进两者的融合, 产业竞争关系则会抑制两者的融合发展。

  • 旅游资源开发
    任 爽, 梁振然, 殷 敏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2): 343-350.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 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提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结果表明: 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两区多核”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2)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南宁), 传统工艺类次之(主要集中在桂林和柳州); 3)南宁等6 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熵大于1, 说明其聚集程度高于广西整体水平; 4)少数民族规模和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 提出了“提高非遗等级, 区域联动发展”“重视非遗基础, 培育重点区域”“分类区域统筹, 实现规模效应”的广西开发策略。

  • 旅游资源开发
    张小艺, 严艳, 程玮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2(2): 515-522.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 以西江千户苗寨馆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建模探讨西江千户苗寨馆如何通过叙事活化民族文化, 以及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对其认知体验、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西江千户苗寨馆以西江苗族文化和博物馆物质实体为叙事内容, 以“主题-并置”为叙事手段, 对苗族微观文化空间进行表征和再生产, 但叙事手段较为单一, 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解读不足; 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意向, 直接影响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 且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叙事感知和游客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游客认知体验显著正向影响其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 博物馆叙事感知通过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链式中介作用于行为意向。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潘斯宁, 梁力勃, 杨小飞, 杨建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2): 303-309.

    阳极铝箔的化成工序是一个多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材料加工过程, 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及交互作用的难度较大。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变量权重系数并进行特征筛选, 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阳极铝箔电化学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终端检定电压是对耐压值和比电容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 耐压值和比电容的大小随着终端检定电压的增加分别呈阶梯式增加和阶梯式减小的变化。将经过随机森林算法特征筛选后保留的11 个变量作为输入量, 分别建立耐压值、 比电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经过参数调优后预测模型的R2 分数分别为0. 987 和0. 982, 电化学性能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匹配度较高。通过随机森林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研究阳极铝箔生产过程参数与电化学性能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可实现工艺参数优化与性能预测, 以及生产过程重要工艺参数的识别与控制。

  • 地球科学
    曾广乾,刘 南,陈柏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247-256.

    流体的加入会较大程度地降低岩石的流变强度, 产生弱化效应并使得岩石由脆性向韧性转变。发育在诸广山印支期花岗岩中的塘洞韧性剪切带为一高角度的、以压扁为主兼具右行走滑的变形带, 其韧性变形具有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宏观特征。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与显微构造观察表明, 该剪切带横向上的不对称性和走向上的差异变形, 是由以大量富硅流体贯入为标志的流体作用, 通过反应弱化(长石向石英、绢云母转化)、升温效应和(或)水解弱化等机制导致。流体作用导致岩石的流变弱化可作为流体来源于同构造析出的重要证据。塘洞韧性剪切带内大量发育的面理化石英脉为韧性剪切变形同构造分泌结晶脉, 其年代学分析将塘洞韧性剪切带活动时代限定在早燕山期。

  • 地球科学
    王葆华, 胡荣国, 司建涛, 赵义来, 刘希军, 李赛赛, 沙培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摘 要: 广西高峰矿床位于大厂矿田的南端,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呈南北走向, 并对早期形成的矿体产生了叠加改造作用的花岗斑岩岩墙。为探讨花岗斑岩在岩浆冷却结晶时及岩浆期后热液流体之来源和相关交代作用, 对花岗斑岩中以未矿化斑晶(WM-1)、 包体(WM-2)、 矿化斑晶(WM-3)以及基质(WM-4) 4 种形式产出的白云母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 花岗斑岩中的WM-1 和WM-2 类型云母属于铁锂云母和富锂多硅白云母, WM-1 白云母可能是熔体冷却结晶过程中, 在流体的作用下钾长石和铝硅酸盐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产物, 而WM-2 白云母则为WM-1 白云母其后发生脱水熔融作用过程中的残留物, 两者都属于广义上的原生白云母; WM-3 和WM-4 则属于普通白云母和多硅白云母, 为后期热液成因的次生白云母。与原生白云母相比, 次生白云母具有相对富硅、 镁, 贫铁、钠、 钛、 铝、 锂和氟的特点, 暗示在花岗斑岩上侵结晶的过程中, 不同阶段形成的原生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共存的流体在来源和成分上有显著的差异性, 热液流体存在不连续演化的现象。早期流体相对富Fe、 Ti、 Li 和F, 其来源很可能是矿物分离结晶过程中由于熔体中水含量增加而压力的降低, 导致岩浆中的水达到饱和而出溶流体; 而晚期热液流体相对富含CO2、 MgO 和SiO2, 来源于浅部地壳或地表大气降水, 携带了大量的CO2, 并溶解和萃取了围岩中的部分Mg 和Si 之后, 沿早期形成的控矿构造进入深部与后期填充的花岗斑岩脉发生岩水反应, 导致白云母发生绿鳞石和契尔马克替代: :R3+ +AlIV =Si+R2+ (R3+ =Al, Fe; R2+ =Mg, Mn),使其转化为普通白云母+绿鳞石的混溶体。

  • 土木工程
    吴尚彬, 贾苍琴, 王贵和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2): 224-238.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诱导生成矿物沉淀或生物膜, 从而改变土体结构, 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帮助岩土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技术, 综述了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所涉及的微生物作用机理, 分析了该技术的影响因素, 归纳了技术的应用情况, 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主要结论为: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主要运用微生物矿化作用改良土体; 其影响因素众多, 影响指标的确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该技术虽已在土体加固、 防渗封堵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