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封面,目录,封底
  • 封面,目录,封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1): 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邓红宾, 李培龙, 何文劲, 杨鹏涛, 官云彬
    2021, 41(1): 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造山带大水沟—带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 主要由正长花岗岩和少量的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花岗岩体开展了锆石U-Pb 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矿质元素研究: 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395±3 Ma, 属早泥盆世; 主量元素组成上, 正长花岗岩具高硅(SiO2 70. 78%~75. 14%)、富钾(Na2O/ K2O=0. 43~0. 75)特点, 二长花岗岩具高硅(SiO2 67. 93%~70. 41%)、 主体富钠(Na2O/ K2O=0. 73~1. 35)特点; 两种岩性属弱过铝质(A/ CNK=0. 95~1. 22)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显示轻稀土、高场强元素Zr、Hf、U、Th、Ce 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Rb 相对富集, 亏损Ba、Sr、P 和Eu; δEu=0. 01~0. 66,具典型的海鸥式REE 分配模式, 表现为同源岩浆演化且岩浆分异特征明显。花岗岩体具低Sr 高Yb 型特征, 源区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物质, 整体显示为A2 型花岗岩, 构造环境属造山型花岗岩。在实测剖面中获得正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的10 个成矿元素分析数据, 与中国花岗岩、青海省主要成矿带及邻近成矿带平均元素丰度值进行对比, 初步得到不同岩性、不同类型花岗岩富集的矿质元素为Y、Nb、Sb、Sn、Zn、Co 等。与区域上已发现的成矿花岗岩体进行成因对比, 认为研究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地球科学
    冯洋洋, 付 伟, 冯佐海, 李赛赛, 庞崇进, 万宏宇, 张润泽, 李泽民
    2021, 41(1): 15-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地处钦-杭缝合带的西南端, 是研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 选取西大明山地区中寒武统黄洞口组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中的2 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 黄洞口组谐和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550、750、1000、1400~1500、2470~2600 Ma; 莲花山组碎屑锆石年龄呈现出3 个明显的峰值, 为515、750和950 Ma。两者均存有750 和950~1000 Ma 的主要年龄峰值,其中750 Ma 与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事件有关, 而950~1 000 Ma 则反映物源区曾是Grenville 期造山带的一部分。 将其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碎屑锆石年龄谱系进行对比发现, 西大明山地区中寒武统黄洞口组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都与华夏地块具有亲缘性, 推测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西南界线应位于西大明山地区以北。

  • 地球科学
    王新宇, 李 杰, 凌坤跃, 付 伟, 张起钻, 杨志强, 吴祥珂
    2021, 41(1): 2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中地区二叠纪铝质黏土岩中取得锂矿勘查重大发现, 指示了我国西南地区具有寻找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的良好前景。广西与滇中地区相邻, 成岩成矿地质环境相似, 且大面积分布沉积型铝土矿, 是寻找黏土型锂矿资源的有利目标区。依据广西1∶ 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深层土壤数据和1 ∶ 20万水系沉积物分析数据, 分别以异常下限60. 9×10-6 和49. 7×10-6 绘制出广西水系沉积物和深层土壤锂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 结合地质背景分析, 圈定出18 处锂矿找矿远景区, 其中15 处确定为黏土型锂矿成矿远景区。经野外异常查证, 已在平果(45-Y-B-10)、 田阳德宝(45-Y-B-9)和东兰大化(45-Y-B-8)锂矿远景区发现锂矿化点, 锂主要富集在二叠系铝土矿和炭质页岩, Li2O 最高可达0. 53%。二叠系炭质页岩/ 煤层和黏土岩等层位在今后广西黏土型锂矿勘查部署中应该引起重视。

  • 地球科学
    苏艺怀, 刘攀峰, 罗先熔, 吴彦彬, 郑超杰, 赵欣怡, 何 旺, 邱 炜
    2021, 41(1): 3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肃夏河县唐尕昂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土壤样品(4752 个)测试结果, 采用元素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Au、As、Sb、Ag、Cu、Pb、Zn、W、Mo 等9 种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Au、As、Sb、W 元素在区内成矿潜力较大, Cu、Zn、Pb、Ag、Mo 成矿潜力较小, 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得区内元素组合, 即F1(Au-As-Sb)区内成矿的指示性元素, F2(Cu-Pb-Zn-Ag)为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所引起, 主要富集在热液中低温阶段, F3(W-Mo)对岩浆热液活动具有指示性; (2)通过对各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及成矿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 圈定3 个找矿靶区,并在1#靶区工程验证中发现一条长40~280 m、厚0. 8~3 m 的含金石英脉, Au 品位为2. 14×10-6, 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 地球科学
    赵 辰, 文美兰, 吴彦彬, 黄文斌
    2021, 41(1):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探究表层土壤中碳、 硫元素分析是否在矿产勘查中起到指示作用, 采用ELTRA CS 800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对在福建上杭县罗卜岭铜(钼)矿、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格鲁其堆山铅锌多金属矿和云南保山西邑铅锌矿3 个矿区的3 条已知剖面上方采集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碳、 硫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3 个研究区的已知剖面土壤中碳、 硫元素异常明显, 与已知矿体相对应较好, 其中罗卜岭矿区264 线剖面碳、 硫异常与已知深部矿体直接对应, 格鲁其堆山矿区15 线和西邑矿区0 线剖面碳异常与浅部矿体对应、 硫异常与深部矿体对应。研究认为,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次生富集过程中, 成矿物质硫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会被迁移至地表富集形成异常, 具有一定的找矿指示作用, 而表层土壤中碳元素主要来源于地表植被与生物残体, 对成矿金属元素具有很好的络合和吸附作用, 因而对浅部金属矿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见碳硫分析技术在植被发育、 覆盖层较厚地区寻找隐伏多金属矿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地球科学
    张 彬, 张 刚, 李春生
    2021, 41(1):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储层的精确识别是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高效开发的核心和难点, 综合利用钻、 录井、 实验及测井资料对有效储层下限进行确定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结合大量岩性、 含油性、 物性、 测井、压汞测试及解释结果, 构建了有效孔隙度解释方法, 并确定了致密储层含油的岩性、 油气显示、 物性及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长4+5 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 该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 溶蚀孔及晶间孔; 砂岩孔隙度主要在5%~15%, 砂岩渗透率主要在(0. 1~1)×10-3 μm2。 利用累积频率曲线和累积储油能力丢失曲线关系及压汞资料, 确定了长4+5 工业油流层的岩性下限为细砂岩, 含油级别下限为油迹级, 渗透率下限为0. 10×10-3 μm2。依据深感应电阻率、 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三者之间的交汇关系, 得出各种测井参数的下限值分别为孔隙度7. 0%、 含水饱和度60%、 电阻率10. 0 Ωm、 声波时差220 μs/ m。致密砂岩厚度和储层孔隙度均与有效厚度呈正相关, 即随着砂岩厚度的增加, 有效厚度趋于变厚, 储层孔隙度也趋于变大。

  • 地球科学
    史昊鑫, 许 模, 葛建宏, 郭 健
    2021, 41(1):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固体潮的影响最早在承压含水层中被发现, 而在非承压含水层中, 了解固体潮对潜水位微动态的影响, 对获取含水层的关键水文参数至关重要。通过收集德阳市中江县垮梁子乡一监测井潜水位以及当地的固体潮、 气压及降雨数据, 利用频谱分析、 互相关分析和调和分析, 研究了潜水位微动态的固体潮影响并提取了主要影响分波。结果表明, 潜水位存在与固体潮相似的1 日、 1/2 日和1/3 日周期性变化, 潜水位的涨落与固体引力潮呈负相关关系, 且没有明显的滞后性, 而影响潜水位变化的主要固体潮分波为K1 日波、 S2 半日波。

  • 地球科学
    杨妍妨
    2021, 41(1): 6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盐岩中中小型张性断层的破碎带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场所, 其与完整围岩形成的明显电性差异, 使其成为电法找水工作中的主要目标体。通过对碳酸盐岩背景下不同倾角断层和不同交角的交叉断层模型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法正反演模拟研究, 获得了判断倾斜断层顶部埋深、水平宽度、倾向、倾角和交叉断层空间结构特征的规律, 并将该规律应用于鲁中南碳酸盐岩区寻找岩溶裂隙水的实例勘查中。结果表明,该规律有效指导了野外实测资料的反演解释与地质推断, 可提高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岩溶地区断层结构特征的准确率。

  • 地球科学
    毛 翔, 罗 璐, 国殿斌, 汪新伟, 郭世炎
    2021, 41(1):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京津冀东北部的宁河-芦台地区存在多个行政飞地的特点, 通过区域整体控热构造分析、 地层发育情况与地热背景研究, 揭示地温梯度高值区具有沿汉沽断裂分布的特征。 目前本区主要发育4 套热储层, 在黄骅坳陷内以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为主, 井深在600~1 868. 88 m, 地热水温度为40~70 ℃;沧县隆起潘庄凸起南部奥陶系剥蚀区以开发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为主, 井深2 500~3 000 m, 地热水温度可超过80 ℃; 潘庄凸起北部、 王草庄凸起区以开发奥陶系热储为主, 井深在1 380~1 800 m, 获得水温为47~75 ℃。结合多年来地热开发实践和最新的地热勘探成果, 提出在地热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沧县隆起区, 应扩大对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的勘探开发规模; 对地热井分布较为密集的黄骅坳陷宁河凸起区, 应以物性条件较好、 回灌能力较强、开发利用较少的馆陶组为主要目的层, 并加强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的勘探与研究工作, 助力天津、 北京、 河北两市一省的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供暖工作。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杨彦鑫, 蒙国往, 黄 翔, 王蒙婷, 马建林
    2021, 41(1):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液化引起的侧移会对场地及结构物造成破坏。分析WLA 液化台阵, 对比不同侧移计算方法的适用性。首先根据液化土的残余强度和标准贯入度计算屈服加速度, 将反卷积分析得到的地震波作为输入, 利用Newmark 滑块法计算场地侧移; 然后分别采用PM4Sand 本构模型和Finn 本构模型模拟液化土和孔压变化, 根据液化土的标准贯入度计算本构模型所需计算参数, 用有限差分法和场地已有地震波计算侧移; 最后根据场地的液化特征, 提出一种基于液化时间的场地侧移计算方法。将不同的侧移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结果表明: Newmark 滑块法和根据PM4Sand 模型得到的侧移值偏大, 根据Finn 模型得到的侧移值偏小, 基于场地液化时间的侧移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

  • 土木工程
    杨朵环, 左双英, 杨兴之, 郭 明, 张彦召
    2021, 41(1): 82-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路用红黏土压实性不良、 水稳定差及反射裂缝破坏性强等工程问题, 以某路基的原状红黏土和固化剂处理成的改良红黏土为研究对象, 采用固结不排水方法进行三轴压缩及CT 实时扫描试验。结果表明: 改良红黏土的弹性模量比原状红黏土大, 同时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也高; 对试样细-微观结构和CT 参数演化分析中发现, 改良红黏土内部微观结构变形比原状红黏土稳定。以CT 均值定义改良红黏土样的损伤变量, 通过曲线突变点找初始损伤点, 从而建立新的损伤变量方程和相关曲线可知, 损伤变量随围压增大而减少, 即围压对改良红黏土样有“约束损伤”作用。

  • 土木工程
    莫红艳, 贺海洋, 曾召田, 郑 川, 徐云山, 邵捷昇, 付慧丽
    2021, 41(1): 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3D 打印技术, 研制出一个可模拟温度场和水平渗流场耦合作用下土壤传热效能的模型实验台, 并开展了不同渗流工况下中砂的传热效能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自主研制的一维模型实验台能有效模拟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土壤传热过程; 一维水平渗流可减小实验土柱内的最高温度和冷热端的最终温差, 即缓解了土壤中的热量堆积; 当渗流沿热量传递方向作用时, 渗流速度越大, 热量传递效率越高; 在较低的渗流速度下, 实验土柱内温度随时间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 当渗流速度较高时, 其对于中砂在地埋管中传热的作用为可减少冷热端的温差, 从而有效地缓解土壤中的热量堆积; 当渗流背向热量传递方向时,会减小热源的影响范围, 即阻碍了热量的传递。

  • 土木工程
    庞木林, 谢肖礼, 覃石生
    2021, 41(1): 98-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公铁两用桥的力学性能, 采用悬索桥与拱桥优势互补的理念, 提出一种新的公铁两用桥,其主要特征是主缆两端锚固于边拱拱脚或其附近, 使拱产生的水平推力与缆产生的水平张力在此处相互平衡, 成桥状态下对基础不产生推、 拉力, 桥面荷载由拱肋与主缆共同承担。以420 m 主跨为例, 对其进行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结果表明, 新结构兼具悬索结构和拱结构的优点, 力学性能优越、 造价经济,是公铁两用桥的又一可选桥型, 可尽早进行推广应用。

  • 土木工程
    马文辉, 杨成永, 彭 华, 程 霖, 刘君伟, 王永刚
    2021, 41(1): 10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北京地铁16 号线双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4 号线盾构隧道工程, 探讨了卵石地层中地铁盾构施工穿越既有盾构隧道工况下的盾构设计改造, 结合既有隧道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了盾构施工参数的调控经验。研究表明: 针对地层特点进行的盾构关键结构设计改造, 可提升盾构掘进、 耐磨、 脱困和防水性能; 既有隧道变形受双线盾构先后穿越施工的二次影响显著, 通过顶推力、 土仓压力等盾构施工参数的及时调整,配合有效的注浆和补浆措施, 可减小穿越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 土木工程
    王炎松, 卢 涛, 蒋世伟, 朱晗潇
    2021, 41(1): 111-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村口空间是传统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 村口环境的营造对于村民有着重要意义, 在归纳当地村落村口布局类型的基础上, 分析村口空间布局对其风环境的影响, 探寻出展开型和半包围型两种村口布局形态对风环境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赣东地区传统村落村口空间风环境进行实测分析, 并结合CFD 软件进行村口形态与风环境的模拟验证。结果表明: 两种村口布局均对风环境具有冬季防御冷风、 夏季降温通风的调控作用; 对比分析展开型村口与半包围型村口, 展开型村口在夏季通风降温和冬季防风保温上更有优势, 风环境舒适性较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 半包围型村口在村落防御以及景观营造上则更为突出。

  • 土木工程
    章昌平, 宋小金, 钱杨杨, 王 洁
    2021, 41(1): 123-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为今后我国城市收缩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以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知网中有关“城市收缩”的文献为数据来源, 使用文献计量软件HistCite 和CiteSpace 从时间、空间和历史轨迹3 个维度对“城市收缩” 的研究概况、研究演化进程、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 当前国际上对于城市收缩的研究已经从特征与识别、空间与分类过渡到更深层次的动因与机制研究, 城市收缩研究的基本体系和研究网络正在形成; 国内对城市收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正在从引进消化国际经验和现象识别向类型特征、动因分析过渡, 城市收缩的理论体系、分析框架、研究内容等有待进一步本土化与系统化。

  • 测绘科学
  • 测绘科学
    谢劭峰, 李国弘, 周志浩, 赵 云, 张 伟
    2021, 41(1): 135-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的精度, 通过分析广西4 个探空站2015—2018 年探空资料, 建立了直接反映年周期、 半年周期、 高程改正和纬度改正的广西地区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计算模型, 并与广西高程模型、 中国低纬度模型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新方法的内、 外符合精度以及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精度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型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4 个站点的内符合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在0. 001 3~0. 001 8, 均方根误差在0. 001 6~0. 002 2; 外符合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 001 7, 均方根误差为0. 002 1; 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精度误差最大值为0. 22 mm(相对误差1. 5%), 中误差为0. 126 mm(相对误差0. 92%), 比低纬度模型、广西高程模型精度有一定的提高。

  • 测绘科学
    胡为安, 刘传立, 詹淇雯
    2021, 41(1): 141-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缺乏NPP-VIIRS 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情况, 提出采用部分NPP-VIIRS 月度数据合成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方法。利用部分月度数据合成年度均值影像并消除负值; 利用两期标准年度数据合成的二值图像联合各年二值图像逐年消除影像中的不稳定光源和背景噪声; 提取中国区域的DN 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大值, 替换年度均值影像中的极高值; 以2018 年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为基准数据进行逐年校正, 得到2012——2018 年的合成年度夜间灯光数据。对比验证表明, 合成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DN 值符合实际情况,线性回归决定系数在省级和市级尺度上与标准年度数据相当, 明显高于“火石”年度数据和12 月份的月度数据, 说明年度夜间灯光数据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 测绘科学
    张志刚, 梁月吉, 任 超, 黄仪邦, 潘亚龙
    2021, 41(1): 149-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路径反射分量中同时包含多种地表参数和噪声, 难以准确提取卫星反射信号有效参数的问题, 利用卡尔曼滤波对观测信号中的干扰进行削弱, 以获取准确的卫星反射信号, 用线性回归模型反演土壤湿度。经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 本文方法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测站周围土壤湿度的变化, 有效改善了部分异常跳变现象, 相比传统方法相关性提高18. 1%。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
    李艳红, 王国豪, 张立浩, 梁 森, 朱义年
    2021, 41(1): 155-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改性毛竹生物炭复合材料(PMC-Fe/ C-B)为吸附剂, 使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模拟动态吸附过程, 探究P(Ⅴ)溶液初始浓度、 流速、 pH、 吸附剂投加量、 吸附剂粒径以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PMC-Fe/ C-B吸附P(Ⅴ)的影响。通过SEM-EDS、 XRD、 FT-IR 和XPS 等现代表征手段分别对吸附P(Ⅴ)前后的PMCFe/C-B 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PMC-Fe/ C-B 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与P(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同时伴随有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动态吸附模型结果显示, 在初始浓度为10 mg·L-1, 进水流速为5. 136 mL·min-1,pH 为3, 吸附剂粒径>100 目(<0. 149 mm)、 吸附温度为35 ℃以及投加量为0. 5 g 的条件下, PMC-Fe/ C-B对P(Ⅴ)的最大吸附容量q e, exp 为14. 26 mg·g-1, 去除率为77. 65%。Thomas 模型能较好地拟合PMC-Fe/ C-B 对P(Ⅴ)的动态吸附数据, Ct / C0、 t 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 =0. 936 8~0. 991 2)。改性材料PMC-Fe/ CB在废水除P(Ⅴ)的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 环境科学
    王敦球, 武 力, 刘慧莹, 蒋正琴, 陈 喆
    2021, 41(1): 165-1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直观揭示湘江上游水质时空变化及其污染来源, 在多元统计法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插值法系统研究了2014——2018 年湘江永州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 (1)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整个流域分为3 类: 开发度低未污染流域; 开发度高基本未污染流域;开发度高轻微污染流域。 (2)开发度低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氨氮和CODMn; 开发度高基本未污染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BOD5、 As 和电导率; 开发高轻微污染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 氨氮和As; 本地区污水的收集处理率低, 氨氮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源, 总氮、 总磷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源。 (3)各流域水质优劣水平从高到低顺序为: 除个别断面外, 永明河>潇水上游流域>新田河>九疑河>舂陵水>潇水下游流域>湘江干流上游流域>湘江干流中游流域>冷江>紫溪河>芦洪江>湘江干流下游流域; 舂陵水、 九疑河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 永明河、 潇水、 紫溪河、 湘江干流、 芦洪江水质状况呈上升趋势。

  • 环境科学
    夏飞扬, 马冬冬, 张 军, 王敦球
    2021, 41(1): 174-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季节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 沉积物和植物中4 类共8 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水生植物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 并评估了其对地表水的生态风险。测定的4 类抗生素包括: 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OFL)和环丙沙星(CIP))、 四环素类(四环素(TC))、 磺胺类(磺胺嘧啶(SDZ)、 磺胺甲二唑(SMX)、 磺胺甲基嘧啶(SMR)、 磺胺甲恶唑(SMZ))以及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结果表明: 在地表水和沉积物中, 夏、 秋两季4 类抗生素含量均值高低顺序均为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增效剂,各类抗生素含量均值最高的分别是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 最低的均是抗菌增效剂, 这与湿地中多水产养殖的生产模式密切相关, 说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会仙湿地有很高的使用率; 在植物体内, 4 类抗生素含量均值的高低顺序则为抗菌增效剂>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 植物富集系数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的富集系数大于1, 表明植物对地表水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 尤其是对抗菌增效剂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地表水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 两季的OFL 和CIP 均为高生态风险, SDZ、 SMZ 和TMP 均为低风险, 但TC 和SMX 在夏季表现为低风险, 在秋季上升为中等风险。

  • 环境科学
    程跃扬, 靳振江, 袁 武, 贾远航, 梁锦桃, 邱江梅,潘复静, 刘德深
    2021, 41(1): 183-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古菌、 细菌, 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存机制, 以会仙岩溶湿地中湖泊湿地、 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 基于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 构建了古菌群落、 细菌群落和古菌细菌之间群落的共现网络。结果表明: 湖泊湿地土壤古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 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湖泊湿地和稻田撂荒地; 在门水平上, 湖泊湿地、 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优势古菌均为Thaumarchaeota(奇古菌门)、 Bathyarchaeota(深古菌门)和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 优势细菌均为Chloroflexi(绿弯菌门)、 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共现网络分析表明, 古菌、 细菌和古菌细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均多于负相互作用; 古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 OTU38、 OTU85、 OTU1093、 OTU155 和OTU231)和Nitrososphaeraceae(亚硝化球菌科)(OTU2); 细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Pyrinomonadaceae RB41 (OTU21)、 Acidobacteria subgroup 6(酸杆菌纲)(OTU48)和Rokubacteria(棒状杆菌门)(OTU44); 古菌细菌共现网络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 OTU9、 OTU38 和OTU85)、 Nitrososphaeraceae ( OTU2)、 Anaerolineaceae ( 厌氧绳菌科)(OTU39)、 Holophagae Subgroup 7(全噬菌纲)(OTU14)和Pyrinomonadaceae RB41 (OTU21)。Mantel 分析表明, 影响古菌细菌共现网络关键类群的环境因子是pH、 C/ N 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 环境科学
    梁 宁, 闵彬彬, 冯国杰, 朱宗强
    2021, 41(1): 193-2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毛竹杆材为植物模板, 利用人工改性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改性毛竹生物炭(hierarchical porous material of hydroxy-apatite coated on bamboo biochar, HAP@ B),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HAP@ B 对受铅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HAP@ B 质量/ 土壤质量=0. 5%、 钝化修复时间15 d 、 HAP@ B 材料粒径20~100 目(0. 150~0. 840 mm)、 土壤含水率为30%及pH>4 时, 受铅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稳定率达90%以上。同时利用XRD、 FT-IR、 XPS 及SEM 对钝化修复机制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表征分析得知, HAP@ B 材料钝化修复铅污染土壤主要途径是物理吸附、 静电吸附、 络合反应、 离子交换和溶解沉淀作用。

  • 环境科学
    段绍彦,成官文,解庆林,张 燎, 熊 林,吴海文,陈占钢,张正林
    2021, 41(1): 201-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广西平果铝土矿矿区采空区作为赤泥、矿泥回填复垦用地的可能性,对矿坑周边坡地、耕地土壤基础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矿区周边坡地、耕地土壤pH 多呈中偏酸性, EC 值以及可交换K+、Na+ 、Mg2+浓度偏低, 土壤质地、粒径与样点海拔高度关联。根据Pearson 相关分析, 坡地土壤含水率与海拔高度和采样深度呈正相关, 土壤容重、相对密度与样点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但耕地土壤由于地表径流对轻腐殖质的冲刷作用, 相对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初步认为矿区周边坡地、耕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成土母质、海拔高度、地表雨水径流等综合作用密切关联。由于矿坑周边坡地、耕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与赤泥、矿泥特性较为互补, 矿区矿坑能够为赤泥、矿泥回填复垦提供适宜环境空间。

  • 环境科学
    李 臻,梁月明,潘复静,靳振江,马姜明,杨章旗,零天旺,李明金
    2021, 41(1): 210-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 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土壤不同深度(0~10、10~20 和20~30 cm)的酶(β-葡萄糖苷酶(βG)、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和有效P(AP)含量。研究结果显示: (1)马尾松人工林4 种龄林的土壤SOC、TN 和AP 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在同一土壤层时,TN 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TP 含量在幼龄林时最低、中龄林时最高,AP 含量在幼龄林最高。(2)土壤βG、NAG、ALP 和ACP 酶活性在中龄林最高、在成熟林最低, 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土壤酶活性C∶N 值均低于全球平均值(1. 41), 酶活性C∶P 值和酶活性N∶P 值均高于全球平均值(0. 62 和0. 44)。(4)RDA 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变化主要受到TP 和TN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受到P 养分的限制, 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受限制程度更为严重。

  • 环境科学
    吴 勇,钟雪梅,夏德尚
    2021, 41(1): 218-2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南丹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常住居民食品中锌(Zn)的含量, 评估南丹县矿区居民锌膳食暴露及健康风险。在2013 年 7—8 月和 2014 年11—12 月期间, 采用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对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居民膳食Zn 的每日摄入量调查, 获得居民膳食中Zn 暴露量, 并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方法计算人体中锌的长期日摄入量, 得出该元素的长期暴露量(CDI), 评估居民通过膳食摄入Zn 的健康风险。矿业影响区与对照区膳食锌含量显著差异(p<0. 05)。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居民经食品摄入Zn 的量分别为10. 446 和5. 647 mg/ d。矿业影响区男女Zn 潜在非致癌风险健康影响危险系数HQ 值均小于1。南丹矿区居民膳食Zn 摄入不足, 潜在非致癌风险较低, 应加强营养知识宣教补充膳食锌。

  • 环境科学
    韩 剑,莫德清,汪 楠
    2021, 41(1): 225-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氨氮传感器在信号采集中容易受待测溶液中pH 值和温度影响的问题, 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方法(MPSO-SVM)对氨氮传感器进行非线性数据补偿校正, 构建了氨氮检测系统。系统预处理分别采用递推平均滤波、IIR 数字滤波和卡尔曼滤波3 种滤波方式, 再将滤波后的数值归一化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MPSO-SVM 算法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回归效果好, 线性相关度大,数据补偿后氨氮测量值与真实值误差小, 系统测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补偿效果。

  • 旅游资源开发
  • 旅游资源开发
    刘宗林,郑文俊,吴曼妮,巫柳兰
    2021, 41(1): 230-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景作为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样本, 一直是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桂林八景是喀斯特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 也是诗意山水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外显内容, 在地方八景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结合景观语言体系, 采用类型学和图底分析法, 从“景名+诗+画”对桂林元、清两代八景进行全景式解构, 分析八景景观语言的构建方式与语言特色, 得出结论如下: (1)由包含7 类景观元素的字、13 种不同元素组合形式的词、16 组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句与2 种不同时空背景的段依次耦合嵌套构成的八景景观语汇诠释了山水意境的组构过程; (2)八景景观语汇中蕴含了点面相称、虚实结合、文景相应、时空交错的语法规则; (3)桂林八景景观语言以山水自然为基本词汇, 以人文历史为时空坐标, 以诗画意境为审美要义, 是“山-川-物-人”的统一体。本文系统分析了地方八景的建构方法、 过程及营景特色,有利于推动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对山水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旅游资源开发
    滕汉书, 毕银丽, 王金叶, 滕汉伟
    2021, 41(1): 238-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旅游用地利益相关者分类基础上, 明确其关系格局, 探讨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策略, 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旅游用地效益主要来自旅游用地获取时土地自身价值价格化和开发利用后增值价值市场化, 旅游用地收益按照地方政府一半、 旅游企业和农民分享另一半的比例进行分配时, 三方合作效果帕累托最优。同时, 定价的有效性、 博弈者协商和行为约束机制对旅游用地合作博弈得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从政府平台搭建, 完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建立有效博弈者行为约束机制, 增强旅游企业与农民多模式合作以降低投入成本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旅游用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