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View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2, 42(3): 535-548.

    以桂西平果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铁铝岩、 富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 运用(MC-)LA-ICP-MS 对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 定年和原位Hf 同位素组成分析, 结合铁铝岩碎屑锆石年龄特征, 揭示富锂黏土岩的碎屑物质来源。铁铝岩样品, 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430 Ma, 次要峰值为~258 Ma; 富锂黏土岩样品(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 30. 5%、 Al2O3 34. 2%、 Fe2OT315. 2%、 Li 981×10-6), 碎屑锆石呈单一年龄峰值( ~258 Ma),对应的εHf(t)为-9. 7~+11. 4, 与岛弧岩浆锆石εHf(t)组成类似, 表明其物源主要为古特提斯二叠纪岩浆弧相关的酸性岩。桂西地区铝土矿在时空上物源存在差异, 反映了岩相古地理格局对成矿起重要控制作用。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3, 43(3): 351-363.

    为理清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背景, 对桂北清明山花岗岩岩相学、 锆石U-Pb 年代学及Hf 同位素特征、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研究。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表明, 清明山花岗岩成岩年龄为823. 8±1. 8 Ma。岩体为富钾酸性岩浆岩, 呈现出强过铝质, 轻重稀土弱-中等分馏, 中等负Eu 异常,富集Rb、 Th、 U、 Pb 等, 亏损Ba、 Nb、 Sr、 Ti 等特征, 为S 型花岗岩。花岗岩锆石εHf(t)值为-5. 8~-2. 6, 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863~2 060 Ma, 指示其主要由古元古代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根据桂北新元古代清明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研究资料, 判断其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

  • journal GUT. 2022, 42(2): 281-294.

    凭祥地区位于滇-琼缝合带东段, 是研究古特提斯东部闭合史的重要区域。对凭祥伏波山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Nd 及锆石Hf 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 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 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7±0. 9Ma(MSWD = 0.45),其形成于三叠世早期;样品具高硅(SiO2含量73.88%~75.88%、中铝(Al2O3 为11.61%~12.03%)、中碱(Na2O+K2O为6.89%~7.25%)等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 CNK 值为1. 08~1. 39,属于强过铝质A2型花岗岩;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 并且有较低的εNd(t)值(-10. 9~-10. 2), 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εHf(t)值(-12. 9~-7. 2)具有地壳同位素特征, 反映其岩浆源区为地壳物质。凭祥地区A2 型碱长花岗岩可能是在俯冲的构造背景下, 由华南板块产生局部拉张导致古老的长英质地壳物质减压熔融所形成, 该结果为华南板块中三叠世早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2, 42(1): 63-76.

    对月球陨石NWA 11801 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矿物学研究, 发现了24 颗玻璃, 其中9 颗玻璃成分相近。其主量元素Mg、Al、Ca 和Fe 的成分及微量元素Mn、Cr 等的成分都分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且MgO/ Al2O3 =1. 31~1. 54, 落在月球火山玻璃范围(>1. 25), 故这9 颗玻璃为火山玻璃。然而, 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变化, 其内部微晶的数量和形态表现出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是由于冷却环境不同造成的。因此,9 颗火山玻璃的结构和成分特征表明, 它们可能是同一岩浆喷发形成, 但喷出后玻璃形成的环境温度条件不同。另外, 在其中一颗火山玻璃中发现了橄榄石斑晶, 橄榄石呈自形晶且Fo 值(76. 4 mol%~78. 2 mol%)较高, 可能表明这些橄榄石来自于月球内部, 记录了月球岩浆结晶和演化的过程。

  • journal GUT.

    摘 要: 白垩纪-古近纪(K/ Pg)界线地层蕴含了全球性的地质事件信息, 特别是显生宙第5 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恐龙的灭绝), 该界线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国内约30 个地区发现了陆相K/ Pg 界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 证据包括恐龙蛋铱含量及碳氧同位素, 恐龙牙齿及蛋化石、 微球粒、 黏土矿物、介形类动物群、 轮藻、 孢粉和环境磁学变化, 多为古生物方面的研究, 这些证据所反映出的气候信息相似,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呈现出等时性和普遍性。中国陆相K/ Pg 界线与国外海相K/ Pg 界线相对比, 由于陆相地层的缺失、 生物演化关系及保存条件的制约, 其研究难度大、 程度低、 进展缓慢, 中国发现的大部分K/ Pg界线点论据不甚充足, 有2 个或2 个以上证据链的界线点只有9 个。

  • journal GUT. 2021, 41(2): 434-443.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 以广西为研究对象, 全面分析新冠疫情对广西旅游业的冲击强度和恢复程度,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 梳理广西应对新冠疫情的主要措施, 指出广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采用熵值法结合 TOPSIS 法, 构建了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测度体系。结果显示: ① 新冠疫情冲击下广西旅游业虽遭重创, 但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 旅 游业复苏的步伐正在加快, 且大幅领先全国; ② 广西旅游业存在规模效益欠佳、旅游要素供给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偏弱、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总体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③ 2009—2018 年广西各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格局演变并不明显, 桂林一枝独秀, 南宁位列次席, 其他城市发展滞后, 其中崇左、钦州进步明显, 贺州、梧州、百色则相对滑落。从整体看, 广西城市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严重, 总体呈“金字塔”型分布, 且有“塔尖愈尖”的趋势, 积极变化是第三等级的“塔身”城市数量不断扩大, 整体结构趋于优化。

  • journal GUT. 2023, 43(1): 137-147.

    为了更好地研究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 对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首先对路径规划的含义作简要概述———在规定区域内规划出一条无碰撞的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 然后根据路径规划算法的特点从传统算法路径规划和智能仿生算法路径规划两方面进行阐述, 并介绍有关算法的原理、 特点及发展现状, 以及对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普遍问题的优化和改进; 最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从3 个方面展望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在将来的改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3, 43(3): 364-377.

    山东省微山县郗山稀土矿床位于鲁西隆起区的西南部, 属硬岩型超大型轻稀土矿床。前人研究发现稀土成矿与郗山碱性杂岩体关系密切, 岩体成因、 侵位时间以及矿床形成时代仍是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对郗山碱性杂岩体进行了岩石学、 年代学、 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岩体中石英正长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119. 9±0. 9 Ma, 辉钼矿Re-Os 同位素年龄为120. 0±1. 8 Ma, 表明成岩成矿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郗山碱性杂岩体具有富碱、 贫镁的特征, 为碱性岩系列; 稀土元素总量较高, 整体呈轻稀土强烈富集右倾模式; 微量元素以富集Ba、 Th、 U 和Nd, 亏损Nb、 Ta、 Zr 和Hf 为特征; 全岩(87Sr/ 86Sr)i 值为0. 706 36~0. 711 68, εNd(t)值为-8. 82~-9. 70, 锆石εHf(t)值为-6. 75~-12. 22, 显示其岩浆源区具有EMⅠ富集地幔特征。综上, 郗山稀土矿成岩成矿作用可能形成于伸展型构造背景, 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与减薄导致的富集地幔上涌关系密切。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1, 41(3): 580-588.

    摘 要: 以广西280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 运用计量地理分析方法, 通过ArcGIS 10. 5 软件, 分析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并探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广西传统村落趋向于凝聚分布, 主要集中在桂北地区, 桂西地区少有传统村落分布, 传统村落分布在广西范围内呈现不均衡性; 在市域尺度上, 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趋势, 形成桂林-贺州主要聚集区和以柳州、 玉林为主的两个次级聚集区; 地貌、 水系分布、 交通可达性、 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了广西传统村落的分布; 不同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显现出不同的选址偏好, 汉族多居住于低海拔、 平坦地区, 少数民族村落多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坡地, 传统村落整体趋向于靠近水系分布。

  • journal GUT. 2021, 41(4): 768-775.

    桂林环城水系是古今城市水系园林的典范, 是传统营城思想中“山-水-人-城”整体环境观的外 显。通过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分析, 梳理由唐至今的桂林环城水系形态演变与城水关系变化, 并从中提取 值得借鉴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 (1)古代桂林环城水系的形成源于城防需求下对区域水系资源的巧妙利用, 通过对周边风景要素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渐形成园林化的空间环境, 带动了城市景观建设; (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 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

  • journal GUT. 2022, 42(1): 1-14.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分布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对台地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隆或台地研究认为, 盆地-台地间可划分为孤立台地相及斜坡-盆地相两大相区, 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7 种沉积相类型。台地孕育于早泥盆世晚期, 并逐步演化发展,至早三叠世最终消亡, 可划分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孕育阶段(D1—D2 )、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成型阶段(D3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持续演化阶段(C1—P2)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收缩阶段(P3—T1)等4 个阶段。 隆或台地是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扩张、 沉降, 扬子台地边缘破裂形成规模不等的块体逐步向盆地内滑移并接受沉积形成的, 其后逐步发展演化直到

  • journal GUT. 2022, 42(2): 425-437.

    以广西桂林、柳州、南宁3 个城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 利用阈值分割法分别对DMSP/ OLS、NPP/VIIRS、Landsat 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 根据夜间灯光总强度指数(TNLI)、平均灯光强度指数(I)以及综合夜间灯光强度指数(CNLI)的灯光特性分析广西三城城市化水平, 通过计算光学影像的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 建筑用地指数(IBI)、仿建筑用地指数(SIBI)、综合加权建筑指数G 采用阈值法提取3 个城市1992、2000、2009 和2017 年4 个时间段的建成区, 最后利用城市扩张速率、强度指数和空间重心位置转移定量分析25 年来广西三大主要城市建城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广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利用陆地卫星遥感与夜光遥感对城市建成区提取具有一定可信度, 陆地卫星提取的总体准确精度达到了93%, 但提取的整体精度比夜光遥感低, 夜间灯光数据的总体精度都在83%以上, 总体提取精度达到了96%; 3)广西三大主要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在加快: 南宁在1992—2017 年城市扩展速度由11. 88 上升至34. 4, 柳州在此期间由6. 95 上升至21. 74, 桂林城市扩展速度由8. 11 上升至16. 74。以上结果同时说明了广西城市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建成区的空间扩展范围随时间推移表现出高强度增长模式, 这与广西规划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趋势一致。

  • journal GUT. 2022, 42(2): 496-501.

    为研究紫铜表面微结构几何尺寸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 使用直径分别为0. 05、0. 10、0. 15、0. 20 mm 的微铣刀在紫铜表面进行微铣削加工沟槽结构, 再用硬脂酸和酒精混合溶液进行低表面能修饰,制得了超疏水微结构表面, 分析了沟槽宽度、凸起宽度和沟槽深度对接触角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大, 接触角也随着增大, 沟槽宽度为0. 20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为157. 4°, 沟槽宽度为0. 05 mm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为81. 2°; 随着凸起宽度的增大, 接触角先大幅度增大, 然后再缓慢减小, 凸起宽度为0. 07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 为159. 2°, 凸起宽度为0. 20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 为144°; 随着沟槽深度的增大, 接触角会先增大再减小, 随后再增大, 沟槽深度为0. 03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 为168°,沟槽深度为0. 02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 为101. 7°, 加工后表面产生一些毛刺, 会形成大量不规则的微结构, 液体与样本表面接触面积变小, 从而接触角变大。

  • journal GUT. 2021, 41(4): 760-767.

     HED 族陨石来自灶神星, 是研究太阳系和类地行星形成及演化的重要窗口, 而研究稀有气体是了解HED 族陨石和灶神星撞击历史与热事件的主要途径。本文对非角砾岩化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NWA 11586 开展了稀有气体、宇宙暴露(CRE)年龄和气体保存年龄研究。稀有气体同位素表明, NWA 11586 陨石He、Ne 和Ar 气体主要是宇宙射线成因和放射性衰变成因的; 该陨石 CRE 年龄(38. 5 ± 4. 1 Ma)与 HED 族陨石 35~41 Ma 的主要撞击溅射事件年龄相一致,故其可能在~40 Ma 前从灶神星或 V 型小行星溅离; 陨石 U、Th-4He(T4 )及40K-40Ar(T40 )气体保存年龄分别为1019±41 Ma 和3041±77 Ma, 已受到后期热事件影响而发生了重置.

  • journal GUT. 2022, 42(1): 115-121.

    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地表覆盖自动化分类精度与效率问题, 在深度学习的地表覆盖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LCC-CNN)。用高分二号与北京二号影像数据构建训练样本集,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使用不同扩张率的扩张卷积, 设计能够区分模糊地表覆盖分类边界的损失函数, 实现了多尺度地表覆盖特征的融合与精准提取, 利用编码-解码结构输出像素级地表覆盖分类成果。实验结果表明: LCC-CNN 在实验区域地表覆盖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7. 17%, IOU 及Kappa 系数分别为0. 7732 与0. 8291, 精度优于传统的决策树与SVM 方法8%以上, IOU 及Kappa 系数分别提高了10%和11%, 且在地表覆盖分类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提取分类特征与设定分类参数, 降低了建模难度与时间成本, 提高了自动化分类的精度与效率。

  • journal GUT. 2021, 41(2): 354-361.

    为探究云南石林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运用基于RS和GIS的Landsat TM/ OLI 遥感影像数据解译3个时像的石漠化信息, 选取变化方式、变化方向等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石林县2008—2018 年间的石漠化转移变化过程, 结果为: (1)空间上, 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分布范围最广,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街口镇东北部、鹿阜街道东部及圭山镇西南部; (2时间上, 2008、2013 和2018 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 98%、23. 58%和20. 19%, 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石漠化恶化得到 遏制; (3)变化方式以单变方式为主, 其次是返变方式, 渐变方式最少; (4)变化方向上, 3 个研究时段内已石漠化类型中转移最显著的分别是轻度—中度石漠化、轻度—潜在石漠化和中度—轻度石漠化, 中度及以下石漠化呈现变化速率快并且转移面积多的特点。石漠化改善和恶化同时存在, 恶化面积逐渐少,2008—2013 年石漠化恶化明显, 2013—2018 年石漠化改善明显, 变化面积呈金字塔状并且与变化等级成反比关系。2008—2018 年间石林县石漠化总体变化速度呈放缓趋势。

  • journal GUT. 2022, 42(2): 469-476.

    为了弥补传统水质监测的不足, 加强赤潮的风险管控, 基于Landsat 8 OLI 遥感影像和实地监测数据, 分析了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对叶绿素a 浓度变化的响应关系, 统计各种水体指数(FAI、VB-FAH、NDCI等)与叶绿素a 实测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最佳的相关性指数FAI 进行改进; 再分别基于相关系数较高的水体指数(改进的FAI、 FAI、VB-FAH)建立叶绿素a 浓度反演模型, 并评价反演精度。结果表明: 改进的FAI 模型和叶绿素a 浓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R 达到0. 74; 构建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R2为0. 79, RMSE 为1. 66, MAPE 为26%)。利用改进FAI 建立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叶绿素a 浓度进行反演, 结果表明: 叶绿素a 浓度与到岸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河流入海口叶绿素a 浓度较高, 南流江入海口的叶绿素a 浓度值相较于其他入海口更高, 河流流域水质整体较差。改进的FAI 建立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计算简单、精度较高, 可以快速有效地反演北部湾近岸海域的叶绿素a 浓度。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ccepted: 2023-12-11
  •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ccepted: 2023-12-11
  • journal GUT. 2021, 41(2): 247-256.

    流体的加入会较大程度地降低岩石的流变强度, 产生弱化效应并使得岩石由脆性向韧性转变。发育在诸广山印支期花岗岩中的塘洞韧性剪切带为一高角度的、以压扁为主兼具右行走滑的变形带, 其韧性变形具有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宏观特征。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与显微构造观察表明, 该剪切带横向上的不对称性和走向上的差异变形, 是由以大量富硅流体贯入为标志的流体作用, 通过反应弱化(长石向石英、绢云母转化)、升温效应和(或)水解弱化等机制导致。流体作用导致岩石的流变弱化可作为流体来源于同构造析出的重要证据。塘洞韧性剪切带内大量发育的面理化石英脉为韧性剪切变形同构造分泌结晶脉, 其年代学分析将塘洞韧性剪切带活动时代限定在早燕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