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何阳阳,温春齐,刘显凡,郭建强,周 玉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2014, Vol. 34 ›› Issue (2) : 218-226.

PDF(2196 KB)
PDF(2196 KB)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2014, Vol. 34 ›› Issue (2) : 218-226.
地球科学

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何阳阳,温春齐,刘显凡,郭建强,周 玉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多不杂铜矿床不同类型矿化的穿插关系和分布特征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特点。根据野外详细观察,结合室内显微镜下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把成矿作用分为三大期:岩浆后期、热液期、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分为 3个阶段:磁铁矿 -辉钼矿阶段、黄铜矿 -黄铁矿阶段、硬石膏 -黄铁矿阶段。研究表明:(1)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极其发育,数量较多,主要呈负晶形,类型主要为含子矿物包裹体,大多数包裹体成群、成带分布,大小集中在 5~20μm;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 350~400℃;压力在 47.9×10 ~184.2×10 Pa;盐度(w(NaCleqv))在 36.6% ~48.4%;密度 1.076~ 1.107g/m。(2)包裹体气相成分以 HO和 CO 为主,液相成分主要为 Cl和 Na;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氧逸度、二氧化碳逸度和硫逸度逐步降低,pH值和 Eh值逐步升高。(3)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 矿早期主要以岩浆水为主,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温度逐渐下降,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加。(4)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高温、高盐度、浅成、弱酸性以及强氧化环境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

关键词

包裹体 / 气液相成分 / 氢氧同位素 / 多不杂铜矿床 / 西藏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何阳阳,温春齐,刘显凡,郭建强,周 玉. 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4(2): 218-226
PDF(2196 KB)

134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