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桂北猫儿山印支期花岗岩成因:来自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证据 |
|
|
摘要 猫儿山印支期花岗岩与钨多金属及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印支期早阶段花岗岩形成于232~228Ma,晚阶段形成于224~208Ma。两阶段花岗岩均高SiO2(70.82% ~76.12%)、富Al2O3(12.87% ~14.78%)。早阶段属强过铝花岗岩(A/CNK=1.40~1.67),晚阶段为弱铝—强过铝花岗岩(A/CNK=1.01~1.28);两阶段花岗岩均富集Rb、Th、U、Zr、Hf等,强烈亏损Ba、Sr、P、Ti等微量元素;稀土总量ΣREE=33.95×10-6 ~323.88×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2.60~11.76),Eu强烈亏损(δEu=0.11~0.40),具弱的稀土四分组效应(TE1,3 =1.00~1.16)。晚阶段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Hf(t)值(-4.88~-8.91),且含有少量镁铁质微粒包体,暗示其形成过程中发生轻度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判断:猫儿山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岩石圈伸展有关,源区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晚阶段花岗岩中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质。
|
|
关键词 :
花岗岩,
镁铁质微粒包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印支期,
猫儿山
|
|
[1] |
李海洋,王玉平,吴文彬,李 超,刘永俊,王晓亮. 辽东袁家堡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3): 551-557. |
[2] |
丁姗姗,刘 磊,刘希军,王葆华,李政林,胡荣国,潘罗忠,戴 昱,廖 帅. 桂西地区龙川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地幔源区低程度熔融的产物[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3): 567-574. |
[3] |
苏小倩,蔡永丰,李学森,周 云,马莲花,付元东. 广西姑婆山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和成矿的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3): 558-566. |
[4] |
李兴鹏,陈忠斌,韦剑玮,余树青,刘武文,陆干强. 桂西德峨地区基性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2): 270-281. |
[5] |
李锦诚,周旭霞,韦永先,梁秋明,李政林. 桂西那坡百都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浆活动的证据[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2): 282-290. |
[6] |
王玮,王学求,张必敏,聂兰仕,刘汉粮,刘东盛,韩志轩,迟清华,徐善法,周建.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2): 335-340. |
[7] |
张治国 刘 磊 刘希军 胡荣国 龚小晗 谭震江 王梦超 李 锐. 新疆西准噶尔哈姆图斯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2): 258-269. |
[8] |
陈 旭,刘晓东,潘家永,姜必广,覃金宁. 诸广山九龙江铀矿床南部石壁窝矿段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1): 38-47. |
[9] |
杨金豹,赵志丹,时 毓,盛 丹,方贵聪,吴祥珂. 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特征——兼论华夏地块西部煌斑岩类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1): 1-12. |
[10] |
时 毓,杨金磊,李 响,王新宇,吴祥珂,刘希军,三元合,张晓晨. 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1): 13-25. |
[11] |
董艳秋,付立春,李雪峰.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花岗岩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研究[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8(专辑): 32-35. |
[12] |
黄志飚,李 鹏,周芳春,刘 翔,李建康,肖国强,张立平,陈 虎,汪宣民. 幕阜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8(4): 614-624. |
[13] |
秦 亚,杨启军,吕 勇,潘 明,山克强. 云南威信地区玄武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8(4): 625-639. |
[14] |
梁恩云,陈 迪,邹光均,熊 苗. 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8(4): 640-646. |
[15] |
温淑女,庞崇进. 海南岛晚二叠世大岭岩体岩石成因: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制约[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8(4): 654-66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