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GUT.
2022, 42(1):
29-45.
通过对华北“南部古陆块”(中条山-王屋山-熊耳山及东秦岭地区)的初步研究, 认为该区地壳的拉张伸展与隆升挤压活动, 就像“拉手风琴”一样, 贯穿于地质构造演化的始终。这种开合构造旋回, 既有“大开大合”, 又有“小合小开”类型。开合构造旋回按“三步曲”迁移, 具有向南性、 旋回性及成矿变异性特征。自北至南有逐步变新的趋势, 2. 5~1. 73 Ga 期间, 该区经历了近EW 向以伸张为主的优地槽绛县群沉积建造, 演化成NE 向以沉降为主的冒地槽中条群沉积建造, 实际为两次裂谷型建造的记录, 即受控于绛县运动和中条运动; 同时, 可能由于碰撞造山作用, 相继沉积了磨拉石建造的担山石群; 紧接着, 在其东南部的嵩山、 熊耳山和崤山一带的广大区域, 喷发(溢)了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双峰态熊耳群沉积建造, 在局部地区见有A 型花岗岩侵入, 亦为被动大陆裂谷环境, 无疑与元古代地幔柱活动密不可分, 据此可称其为中条-熊耳多期裂谷的“前世”。更明显的是, 在东秦岭地区(含熊耳群)以中生代燕山运动为主, 从地震层析资料证实, 本区深部低速高导层为柱状体, 可视为中条-熊耳多期裂谷的“今生”, 显然为典型的复合地幔柱构造范例。在中条山-王屋山地区, 成矿作用是以元古宙铜矿(含金、 钼、 钴)为主; 而熊耳山-东秦岭地区, 虽然亦有少量中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金矿床(含钼、 铜)分布, 但多以印支期和燕山期金、 钼(含钨、 铅锌、铍)矿床为主, 成为我囯重要的金属矿集带。区内矿床成矿类型繁多, 基本与透岩浆成矿热液侵位机制有关。据统计, 中型、 大型-特大型矿床均受地壳张裂(开)环境或受开合构造转换地段控制。针对当前中条-熊耳多期裂谷的具体勘查情况, 提出了8 项关键找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