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溶体混合热力学理论推导的基础上, 首次给出了固溶体矿物的热容与化学组成的一般关系式。重要的造岩矿物镁橄榄石-铁橄榄石和钙长石-钠长石两对二元固垮体体系的热容与组成呈线性关系; 而正铁辉石-顽火辉石二元固溶体则表现出非理想行为, 其热容与组成开始呈非线性关系, 随着温度升高, 才趋于线性。实验资料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
矿床模型表现为矿床的描述性特征和依据地贡作用对这些特征所作的解释两部分, 前者用作选区准则, 后者则反映了选区准则和金属成矿之间的成因联系。模型的建立和使用直接影响矿产的勘查, 加拿大金矿勘探的历史即为典型实例。
湖南金矿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8 大类16 亚类。主要类型矿床受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如变质热液金矿( Ⅰ) 及与其相关联的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 Ⅳ) , 主要产于雪峰古陆与湘中凹陷的马山一龙山一紫云山东西向弯窿状隆起区内, 成矿期为雪峰期与加里东期, 后者( Ⅳ) 有燕山期岩浆期后的热浓叠加, 岩浆热液金-铅-锌多金属矿床及岩浆热液含金多金属矿床( 伴生金) , 均产于晚古生代地层的铜山岭一水口山一七宝山北东向深熔构造岩浆带中, 成矿期为燕山期。以往金矿的勘查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系的变质热液金矿, 近几年的找矿突破, 已使岩浆热液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及第四系砂金矿床, 与变质热液金矿床一起, 成为该省金矿的主要类型, 从而开拓了新的找矿领域。
根据中国东部100 多个中生代花岗岩以及108个矿床的Pb,Sr , 0 和Nd同位素资料, 把中国东部地壳基底岩石和中生代花岗岩划分为3 个系列, 在此基础上再划分出10 个构造同位素地球化学省, 并根据Pb同位素比值等值线勾画出不同“省”的边界和范围。对中国东部10 个“省”, 中某些“省”的新生代玄武岩和中生代Pb同位素组成关系作了讨论,指出上地幔物质不均匀性不仅表现在水平方向, 而且也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考虑中生代花岗岩及新生代上地幔物质Pb同位素同步变化以及其它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等特点, 认为原始地幔物质的不均匀性比壳幔混合和/ 或分异引起的不均匀性的观点更易接受。
华北式铝土矿R E E 总量为4 4 1 . 4 3一1 0 85. 3 4 ( 1 0一) , L R E E / H R E E 为2.6 7 一6 . 6 4 , 山西式铁矿R E E 为3 0 0 . 0 5 义1 0一,L R E E / H RE E 为1. 4~ 4 , 6 。两者具有不甚明显的E u 亏损,L RE E 略富集, 且分馏程度不大. 组成模式极为相似。但矿层底板中奥陶统石灰岩R E E 为2 4 . 7 5 5 、1 0一,L R E E / H R E E 为2.3 2 6 , E。,eC 均无异常, 这与华北式铝士矿稀土元素组成模式迥然不同, 而与五台山隆起之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系稀土元素组成模式极为相似。这表明, 华北式铝土矿( 含山西式铁矿) 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古风化壳的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及变质岩系。成矿模式为古风化壳经红上化阶段一迁移就位沉积成矿阶段一表生富集阶段。
通过构造解析证实, 山西中条山北峪花岗岩体内各类定向构造分别为岩浆流动构造、边缘片理带和韧性剪切带。 对各类捕虏体尤其是新发现的相当于中条群余元下组透闪石大理岩捕虏体和岩浆侵位机制的研究推断, 北峪花岗岩体为中条 晚期底劈侵位(伴有顶蚀作用、气球式膨胀作用)的岩浆岩体
以地电化学成晕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土壤电导率异常形成的基木原理、形成过程及组成电导率异常的离子成分特征。根据国内外不同地区和矿区土壤中可溶性离子及土壤电导率的测试结果, 给出了电导率异常与土壤中离子组分的相关性, 建立了土壤电导率异常形成的理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电导率异常的形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的转化过程, 从矿体溶解到各种成晕离子转化成为电导率异常, 要经过以地电化学作用为主的4个物理化学过程, 电导率异常这个物理参数, 反映的是各种地球化学成分, 并且受一套固定的离子群所控制。
修正的毕奥一沙伐尔定律完全适用于任意起伏地形的情况。任意地形点电源地下传导电流产生的磁场, 可以写成传导电流的电位在地形边界面上的而积分形式。若为二度地形, 沿其走向作一维富氏变换, 可把面积分形式转换成波数域的线积分形式。利用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计算任意地形传导电流的磁场。
从荷载、工程地质条件、地基计算、先期固结性质及其对沉降的影响以及高炉基础结构等方面对2 释高炉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可以利用原基础进行2 件高炉扩改的结论。经过施工、沉降观测, 证明该结论是切实可行的。
一类带位移的非线性奇异积分方程, 在广义Holdar空间当参数|λ|充分小时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