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在我国已发展成具有多个分支的综合学科,并在理论土趋于成熟。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近10 年来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阐述了“体中体”、“顶上带”及综合预测模型在预测隐伏成矿花岗岩研究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然后,对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计划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花岗质岩石中广泛产出的微粒花岗岩类包体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通过综合与微粒花岗岩类包体形成机理相关的实验、理论资料,结合华南7个花岗岩体中岩石包体地质实例,着重讨论3种不同成因的微粒花岗岩类包休( 淬冷包体、残留体和不混溶包体) 在岩相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3 种包体分别受岩浆混合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和交代作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所制约,是不同岩浆作用过程的反映。
粤湘两省燕山期的锡矿斑岩,产在3 个地质特征不同的聚集区和两种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两种成因类型,这是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强弱不同的结果。其形成具有较晚的演化形成史,可以是锡矿花岗岩体的附属部分或为次火山岩, 可与隐爆角砾岩共生, 在隆起区和凹陷区均有产出,并受断裂控制, 位大断裂一侧附近。斑岩锡矿多由高温气化热液所成,成矿蚀变以黄玉-石英云英岩化较为常见,围岩成分能影响矿体与蚀变带矿物成分,岩体与矿体有直接或间接的成因关系。
以地质作用为表现形式的成矿能量释放方式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为依据,将金矿床分为5 种主要类型,并针对我国金矿成因的复杂性和有关过渡性地质作用及多期多阶段的成矿特点;提出了以含金建造为基础的金矿端员类型、过渡类型和叠加类型的划分方案。这种新的分类设想不但可以对金矿成矿类型的现有认识加以总结和分类,同时也考虑到今后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可能发现的金矿新类型提供合理的分类位置。
对梅陇断裂带变形岩石中的火山砾及石英粗晶进行二维和三维应变分析的结果表明: 发生在晚侏罗世末一早白垩世的一次韧性变形其应变类型为平面型( k = 1±0.3,v =0±0.2);应变椭球主轴方位X为223° ∠20°、Y为为117° ∠35°,Z 为335°∠45°,XY 而为156°∠45°,与宏观主要变形面理产状一致;下侏罗统的金鸡组在此前经过另一次变形变质作用;长埔锡矿一带时代不明的火山杂岩体与高基坪群应为同期或相近期之产物。
玄武岩浆携带深源包体、蓝宝石和其他重砂“巨晶”矿物高速从火山口喷出, 离开火山口后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流动速度急剧减小, 以致于在火山口附近沉淀许多深源包体和重矿物; 而离开火山口愈远, 重砂矿物愈轻、颗粒愈小。依此规律, 确认海南蓬莱岭为一火山口。玄武岩区向一层的人工重砂矿物特别是比重较大的磁铁矿“巨晶”大量富集于火山口附近` 而篮宝石和锆石却常离火山口1 一3 .5km , 宝石分布区常处于几个火山口之间。对主要宝石矿区牛姆岭的残坡积层, 沿勘探网( 100m x 100 m ) 取样, 不同点重砂矿物与不同层位玄武岩中人工重砂及岩石对比证明, 牛姆岭砂矿以残积为主, 坡积为辅。
广西六陈花岗岩体属S型花岗岩,是华南海西期钾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该岩体是岩浆结晶的产物, 其形成温度为650 一720℃ ; 形成压力为100一200M P a ; 氧逸度、氢逸度和水逸度分别为10-17.7 MPa , o .7 7 M p a , 6 7 . 1 8 M p a ;形成深度3 ~ 5 k m , 属中深成相。该重熔花岗岩浆的源岩为深部泥质沉积变质岩。
主要从岩石学方面对飞弹变质带西北部的庄川岩体的成因进行探讨。该区侏罗纪岩体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以下简称D-Qd ) 和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以下简称Gd-Ad ) 两类岩石构成。在野外,Gd-Ad侵入于D-Qd之中。D-Qd 和Gd -A d,其Sr含量随Rb/Sr 的变化倾向, 以及[Eu/ Eu*) , ( La/Lu) Cn。随SiO2含量的变化倾向明显不同, 所以, 两者可能是由不同的岩浆生成的。Gd -Ad 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REE ) 含量的分散现象可能是由飞弹变质岩类或( 和) 广泛分布飞弹变质带中的古期灰色花岗岩的混合作用引起的。
主要研究地洼造山动力学过程, 提出一种新的地壳增厚机制——地洼 块断增厚作用,综合分析地注期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来源以及地洼型混合岩建造的形成过程, 建立一维断裂( 块断造山) 热构造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拟获得断裂带内不同深度的岩石PTt轨迹图,并论证地洼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三层结构模式。
围岩的热导率是影响岩石热接触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导率较大的围岩, 其热接触变质带较宽厚, 变质程度较低,热导率较小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窄薄, 变质程度较高。当热接触变质带发育完整, 变质带较厚,变质程度较高时,蚀变岩、热液脉体和矽卡岩就不太发育.
以香花岭癫子岭岩体为例,在碳酸盐岩、砂岩及浅变质碎屑岩中划分了隐伏花岗岩预测的综合晕带,并建立了隐伏花岗岩顶上带综合地质模式。应用该模式,结合物化探资料, 在香花岭地区进行了隐伏岩体预测及深部找矿方向的研究, 并圈定了两个预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