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生、储、盖层发育完整,油气显示广泛分布,是具有较好成藏前景的含油气盆地.通过区域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遥感构造解译分析发现,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受多条断裂构造的制约,主要的控盆断裂有宜州-东泉(柳州) 弧形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受基底构造和不同块体作用及不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盆地演化过程过程中表现各自不同的特征.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剖析了该区新生界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本区新生代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下干柴沟组上段(E23) 和上干柴沟组(N1)作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田的先决条件;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构造发育史、圈闭和生烃条件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新近纪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圈闭;新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气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谢家沟金矿是近年来在胶东半岛发现的一个大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床位于焦家-新城断裂和招远-平度断裂之间,区内围岩蚀变发育广泛,具有多期次,并与构造期次有着密切的联系.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以及高岭土化,蚀变分带明显,蚀变强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近期研究表明,该金矿与早期的韧性剪切活动以及后期的脆性改造有成因联系,金矿化与围岩蚀变的主要期次同时形成.
大厂长坡锡多金属矿床自上而下为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似层状细脉浸染型和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矿体和蚀变围岩中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富集,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原生晕元素组合的垂直分带前缘晕为F、B、Hg、Ba、Ga,中程晕为Ag、Cu、Sb、Bi、As、Pb,深部晕为Sn、Pb、Zn、Mn、Co、Ni;不同标高矿体、蚀变围岩和原生晕中特征元素的比值自上而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矿上地表原生晕水平分带明显.据此建立了长坡锡多金属矿床矿化深度和深部规模的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式.
根据砂岩铸体薄片观察资料及扫描电镜资料对洛带地区上侏罗统遂宁组砂岩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孔隙发育的各种因素.洛带地区遂宁组储集砂岩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孔和微溶缝;影响现今遂宁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因素主要是中等强度的压实作用、胶结物的充填作用以及破裂和溶蚀作用.
应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遥感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石漠化演变图像提取、石漠化变化信息的分类分级、石漠化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等方面入手,总结了利用改进的EVI提取石漠化信息,二次图像分类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野外调查验证表明,该技术方法实用、监测结果准确.
应用遗传算法的基因表达式程序,对山东齐家沟金矿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函数发现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u-Ag、Au-As、Au-Sb的GEP发现函数基本能反映训练样品元素之间的变化规律,Au-Ag、Au-As为正相关的非线性函数关系,Au-Sb为复杂的指数函数关系,且都能反映高异常值,说明遗传算法在地球化学元素评价中是有效的.
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4条河流的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多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4条河流的重金属污染均达到了强生态危害,导致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是Cd、Cu和As,Pb、Hg次之,Zn、Cr影响最小;主要受污染河流为矾洞河与船肚河.分析表明,采矿活动对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Pb-Zn、Pb-As、Zn-Cd和Zn-As的同源性很高,Hg则表现出不同于其它元素的累积特征;沉积物的粒度对重金属元素在其中的含量也有较大影响,除Cr、Hg和Pb外,Cd、Cu、As、Zn等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研究了铀在某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中的吸附性能.用动态法测定了铀在该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研究了水相pH值、流量、土壤粒度和铀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对土壤吸附铀的影响:水相pH值接近中性时,平衡吸附量较大;流量为60mL/h时的平衡吸附量比90和120mL/h时大;土壤粒度小的平衡吸附量较大;铀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越大,平衡吸附量越大.用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其中Elovich方程的拟合度最好.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对铀的最大吸附率为54.75%,吸附性能较差.
介绍了灰色关联模式识别理论,对灰色模式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定义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在此基础上,以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为分类指标,建立了场地分类的二级灰色模式识别模型,不仅合理解决了场地类别的跳跃问题,而且也为处理工程中存在的灰色不确定信息提供了新的思路.
介绍了带悬臂端的简支双T结构桥梁在缺乏设计及施工资料的情况下,对桥梁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检测,采用粘贴钢板法对其上部结构进行全面加固维修.通过全桥静载试验,测得该桥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和挠度值,表明该桥上构经过全面维修加固后主梁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加固设计荷载要求,各工况下相应部位砼和所粘贴钢板的实测应变数据分析表明,钢板和砼充分粘结,共同受力,粘钢效果良好.
体外预应力广泛地应用于桥梁工程和其它预应力加固结构.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有效偏心距这一概念,分析了预应力连续梁折线形体外索几何参数与固端弯矩的关系,通过对一三跨预应力连续梁的计算分析,为使体外索在整个结构中的效率达到理想状态,需要根据不同的荷载条件合理选择体外索的几何参数.
抗滑桩临界桩距的基兹布尔格算法考虑了土拱作用,是当前国内外几种临界桩距算法中理论上最为合理的算法之一.分析了基兹布尔格临界桩距计算公式中的3点不足,通过对其进行修正,重新推导出抗滑桩临界间距的计算公式,改进后的算法克服了原有不足,较全面反映了临界桩距与桩宽、滑体性质以及滑坡推力之间的关系.算例对比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更切合实际.
介绍了一种新的封层技术——同步碎石封层.与其他封层相比,同步碎石封层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独特的层间排水功能、高强的层间粘结力和抗剪力、良好的抗裂性和防路面反射裂缝功能、较低工程成本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以及施工进度快等优点.阐述了同步碎石封层的材料组成及其主要材料的规格及技术指标要求,并探讨了此技术在我国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针对桩基础施工中使用机械清理桩头时经常遇到的撞击问题,把桩周土当作Winkler地基,运用弹塑性碰撞理论,由拉氏正变换和逆变换解析得到了桩顶受到横向冲击荷载时桩的瞬态横向动力响应;通过变换不同的桩土参数,对有限长桩和无限长桩的最大无量纲响应沿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相应的工程实例,对竖直桩的配筋及所能承受的横向撞击速度的临界值(0.22m/s)作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改进措施,如控制撞击速度或调整桩身配筋等.
为了解硅灰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硅灰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的增强机理,通过试验分析,讨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硅灰掺量变化对混凝土密度、相对密度和抗压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硅灰的微填充效应有利于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密度和相对密度,而火山灰效应有利于提高其强度.当硅灰掺量约为水泥掺量的25% ~35%时,可获得性能较好的RPC200.为降低成本而又不大幅度损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超细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替代硅灰的量不宜超过20%.
比较了目前国内外钻孔柱状图系统的实现技术,提出了一条结合Delphi 7和CorelDraw 9 VBA实现钻孔柱状图的思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自动成图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目标功能、体系结构、开发平台和系统特点,对系统的设计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给出了部分关键代码.该自动成图系统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已经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运用,极大提高了作图的精度和效率.
大学生公寓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点,大学生公寓交往空间的合理设计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公寓形式和空间组织方式,以我国常用的多层长廊式、多层单元式以及高层大学生公寓类型为研究对象,从利于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组织形式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单元与廊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大学生公寓类型.并从居住密度、空间环境和质量,增加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改善的原则和建议.
利用双圈接触测角仪、双圈反射测角仪、微分干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不同条件下水热法生长的KTP晶体的宏观形态及各族晶面的微观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测试了水热法KTP晶体的成分、结构.水热法生长的KTP晶体的宏观形态与晶体生长溶液的过饱和度及籽晶的切向、形态、悬挂方式有关:低过饱和度时,晶体中易出现高指数晶面,随着溶液过饱和度的增大,高指数晶面逐渐消失.各族晶面的微观形貌主要受控于晶体的内部结构.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纯相镁蔷薇辉石(Ca3MgSi2O8) 陶瓷,通过模拟体液浸泡和体外成骨细胞共培养对其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XRD、SEM和EDS的结果表明,该陶瓷在模拟体液浸泡7d后就在其表面沉积有碳酸羟基磷灰石(CHA),浸泡14d后其表面出现呈蠕虫状结构结晶较好的碳酸羟基磷灰石.材料与细胞的共培养试验表明:与磷酸三钙(β-TCP) 对比,该陶瓷更能促进成骨细胞的贴壁、黏附和铺展.
对合成含氢三烷氧基硅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适合于直接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的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其粒径为18nm,比表面积29.5m2/g,晶型为简单四方型,应用该催化剂在溶剂中以硅粉与气态醇反应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结果表明,以YD-325为溶剂,反应温度为483K,催化剂用量为5.2%,硅粉粒度为45~63μm,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为98.9%,硅粉的转化率接近100%.
研究了铜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考察了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以铜离子为模板,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进行聚合,聚合产物用盐酸进行洗脱,得到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铜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和动态法分析研究铜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吸附剂相比,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铜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吸附选择性系数较高,可望在分离富集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用微乳液法制备了Co、Sr复合掺杂βNi(OH)2纳米粒子,详细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化学粒子结构形态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掺杂纳米氢氧化镍电化学活性的作用机理.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RD、TEM分析,以及充放电性能和循环伏安特性的测试.结果表明,在pH=10.5、t=40℃,掺杂剂CoSO4、SrCl2的质量分数为3%、7%时,样品的平均粒径为35nm左右,且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该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以0.1C的倍率放电,在终止电位为1.0V时,其比容量可达286.2mAh/g,放电工作电位平稳于1.27V.
采用相转移法合成了稀土La掺杂的锰酸锂材料粉体。利用XRD、SEM等对粉体进行结构形态表征,并以其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测试其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按n(Li)∶n(La)∶n(Mn)=1.1∶0.01∶1.99的摩尔配比制备的前驱体,在750℃焙烧12h合成的样品材料结构稳定且呈较好的尖晶石相,以0.1C在4.5~3.0V范围内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27.5mAh/g,放电平台时间较长,工作电压平稳于4.1V.
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不同粒径的氢氧化铝,配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采用湿法工艺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改性研究.通过对比表面积、吸油值、SEM等性能测定,发现改性后的氢氧化铝吸油量降低,明显改善了在聚合物单体中的分散性.通过热分析研究了粒度对氢氧化铝的热分解影响,发现粒度达到3μm后,分解曲线变成只有一个独峰.与PVC复合进行阻燃测试,发现氢氧化铝的粒度越细,填充量增加,阻燃效果好.表明即使颗粒较粗的氢氧化铝,经过合适的表面改性,在PVC中也可以实现高掺量.
为实现电沉积铬废液中铬的回收与利用,研究了铬的回收与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30℃条件下,于25.00mL含铬废液中加入1.60mLH2SO4、0.80mL水合肼,8min即可使99.24%的Cr(Ⅵ)还原为Cr(Ⅲ),用浓氨水使Cr(Ⅲ)完全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再与H2SO4充分反应,直到沉淀完全溶解,然后经蒸发、烘干,得到Cr2(SO4)3的晶体,铬回收率达95.4%,结果满意.
在pH=10.5的NH4Cl-NH3缓冲溶液中,吖啶橙在275与490nm波长处有2个吸收峰.当加入ClO2后,2个吸收峰均降低,在490nm波长处的吸光度降低值与ClO2浓度在0.080~5.0μg/mL范围成良好线性关系,ClO2检出限(3σ) 为0.04μg/mL.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快速、准确、选择性测定痕量ClO2含量的分光光度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满意.
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原理出发,利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策略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在确定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集合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建立货架结构设计参数与结构重量、结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等的非线性全局映射关系,获得遗传算法求解结构优化问题所需的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进行优胜劣汰的寻优搜索运算,从而求出所需最优解.以货架结构的优化为例说明了上述方法的应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优化结果是在正交设计法确定的训练样本足够大的基础上得出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给出了汽车隔振基本原理.采用汽车制动-悬架隔振效率实验台获取了实验汽车前悬架的振动曲线,对其计算了系统参数如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以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对汽车前悬架的系统参数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可以更好的研究汽车前悬架的隔振效能.
分析了目前基于TCP/IP的通信系统的现状与不足,采用先进的JavaSocket技术,开发出一个B/S模式的基于TCP协议的网络通信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Java的跨平台性和Applet体积小、功能强的特性,结合目前已有的典型通讯软件BBS和OICQ的某些技术,采用TCP协议与服务器转发的技术,扩展了文件发送的功能,使得客户间发送文件不受防火墙限制.本系统利用数字签名超越JavaApplet的安全限制,解决了Applet客户端对文件读写的问题.
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便于使用,提出了一种基于C/S模式的倒立摆远程实验系统实现方案.实验系统的整体结构采用3层架构模式.软件主要包括3部分:倒立摆控制模块、网络通信与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用户界面模块.网络通信与用户信息管理模块采用Socket和ADO开发技术实现网络通信和对用户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访问;用户界面模块采用MFC文档视图类结构实现用户与实验系统的交互,分析和解决了倒立摆控制模块中的中断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