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勘查植物地球化学发展缓慢,至今尚未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历史回顾,总结了不同景观条件下,我国在有效指示植物及指示元素选择、找矿有效性及探测深度、地植物学异常研究及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肯定了在多种景观条件下的厚覆盖及外来运积物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其关键技术系统的应用性理论研究,逐步投入生产性应用,融合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和扩大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细粒边(FGR)是碳质球粒陨石的特殊组分,主要产于粗粒组分(球粒、难熔包体、岩屑和晶屑)的周围,对探索太阳星云条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不同类型碳质球粒陨石FGR边的岩石结构、矿物组成、矿物化学、全岩成分等主要特征。与碳质球粒陨石基质的对比表明,FGR边与基质在性质上非常相近,它与基质一样属于早期星云凝聚产物,但是产状和成分特征差异表明,它的形成早于基质,代表了不同时间次序。根据蚀变矿物和全岩成分特征分析发现,所有类型碳质球粒陨石的FGR边都不同程度遭受了含水蚀变,大部分证据表明FGR边的含水蚀变发生在星云演化阶段,而另一部分证据则支持FGR边的含水蚀变发生在母体变质阶段,但是,FGR边是否存在多次含水蚀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FGR边是早期太阳星云气-固凝聚吸积作用形成,但是不同类型碳质球粒陨石FGR边的特征差异说明早期太阳星云的成分不均一性和不同星云位置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
栗木锡矿的锡铌钽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有密切的关系,其中锡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云英岩化蚀变作用有关。通过对云英岩化花岗岩中白云母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年龄测试,获得白云母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14.1±1.9Ma和214.3±4.5Ma。栗木矿田云英岩化蚀变的年龄为214Ma左右,即栗木锡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214Ma左右的晚三叠世,栗木锡铌钽金属矿床是后碰撞的伸展体制下的产物。
在拉水峡铜镍矿区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电化学综合勘查方法找矿的基础上,通过对已知矿体的地质、地球电化学信息和低阻、高磁的地球物理找矿异常特征的研究,建立了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电化学勘查综合找矿模型:以矿体的地质信息为基础,地球电化学异常、高精度磁异常及TEM异常的组合。利用综合找矿模型,进行了隐伏矿体的勘查和综合找矿预测,在矿区发现了4个地球电化学镍、铜的异常带,其中3个属于浅隐伏靶区,1个为深隐伏靶区。
为了解决金厂矿区深部金矿的找矿问题,在矿区南部邢家沟地段开展了地电提取测量法深部找矿预测研究。在15号环形影像内及北部布置了4条测线;按浓度值(w(Au))分别为4×10-9、8×10-9、16×10-9作为外、中、内三级浓度带的下限圈定异常,获得8个金异常带;结合地质情况及已知找矿工程揭露情况,圈定了2个找矿远景区。
为了对平庄-马厂盆地油气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盆地发育的九佛堂组、沙海组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其生烃能力对盆地贡献小;九佛堂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属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ⅡA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提出了聚焦电流法进行隧道超前预报。采用两种电极布置方式———只用屏蔽电极探测的An供电装置和在屏蔽电极中间再加一电极同时供电的An-A0供电装置。土槽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掌子面不断接近异常体时,观测电位逐渐下降,可利用下降点和拐点进行预报;注意区和警示区的形态如手电光,表示本方法具有聚焦探测效果。超前探测的距离与电极距和异常体大小有关,电极距越大,异常体越大,异常体越早被探测到;An-A0供电装置比An供电装置效果好。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砂岩储层裂缝系统之间在开发动态上表现出相互分隔性,不存在连通范围较大的边底水体,其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决定了裂缝系统中必然气水共存。测试产水井是由于井孔储层位处裂缝系统的含水部位,产水能量主要依靠水体上方的天然气膨胀驱动。低产量排水过程将使裂缝系统中的气水界面按照排水找气理论模式缓慢下降,而高产量排水将使水体上方高流度的天然气尽早突破水体窜入井底产出。建议对川中上三叠统水井开展连续强排水,加大井底与上方天然气的压力差,以较快实现水井变成气水同产井的目的。
舍女寺油田女12-女20断块油藏受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和构造复杂等因素影响,断块剩余油分布复杂,油层动用程度不均和动用程度低是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对于中高含水多层系非均质砂岩油藏,把单砂层合理井网密度评价和单砂层流动单元评价相结合进行单砂层注采井网适应性分析,再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优选EK21、EK22和EK23油组14个目标砂层,在断块东北部找到多个潜力目标区,据此编制了油藏剩余油可调整挖潜方案。完钻的14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油井平均日产大于15t,断块采油速度从0.38%提高到目前的0.82%,证实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
基于河道洪水演算原理,建立符合河流水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边滩滞洪水库调节法流量演算模型、校正因数法水位演算模型,利用实测洪水和防洪堤资料进行归槽或还原演算,综合分析防洪堤对洪水归槽的影响。保护区滞洪容积占次洪水总量9.50%的浔江防洪堤对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的归槽影响大于对洪峰的归槽影响,而且洪水类型和干支流组合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对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影响的最大归槽流量、最大归槽流量比重分别为3680m3/s、9.63%,2700m3/s、5.90%,对水位过程、洪峰水位影响的最大变幅为0.60、0.22m。浔江防洪堤造成的洪水归槽并未显著改变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干支流洪水遭遇、区间降雨和雨洪重叠仍然是形成西江中下游大洪水的主要因素,西江中下游洪涝频繁是气候和流域环境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1991、2000、2006年3个时像遥感影像数据和2000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要素组成、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对桂林漓江风景区漓江核心段1991—2006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漓江风景区森林景观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但存在着诸如有林地面积有所下降、非林地面积迅速增长、景观异质性水平有所降低等问题,需要采取优化调控管理措施。
恭城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60%以上,岩溶石漠化分布广泛,制约了该县经济发展。采用1991、2000和2006年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该县岩溶石漠化环境变化开展了植被指数NDVI、监督分类和重心轨迹等遥感定量分析。采用4种图像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6种主要的生境信息。1991、2000和2006年NDVI分别为0.176417、0.06884和0.336478,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0.8、234.1和118.0km2,均说明了恭城县的岩溶生态环境恢复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运用最小距离分类在本试验区对识别6类生境分区比较可行;岩溶石漠化灾害在总体上具有向南东方向偏移的趋势,年均偏移速度约为49m。
以碳纤维筋(CFRP筋)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三分点加载时的情况为例,在假定双线性的弯矩-曲率关系成立的前提下,给出了其弯矩-挠度关系的建议计算方法。采用此法进行了计算并做了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情况良好。
建立体外预应力桥梁转向块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转向块的构造进行优化并给出设计构造建议。根据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的主应力矢量图和主应力云图确定转向块配筋设计的B区和D区,运用“弹性应力法” 建立了转向块D区设计的拉压杆模型。由平衡条件算出拉杆内力,确定配筋面积及布置,并对配筋后的转向块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用拉压杆模型法进行转向块的配筋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利用自行研制的碳纤维板(CFRP板) 及其配套锚具,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对加固后梁的破坏形态、承载力、挠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能有效地改善梁的受力性能。
应用Karhunen-Loève正交级数对随机场进行正交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结构随机模拟分析的Karhunen-Loève正交级数蒙特卡洛有限元法。该法避免了随机场的空间离散,不仅保持了传统蒙特卡洛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相对精确的特点,而且避免了随机变量随着空间离散单元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的缺陷,可以有效控制蒙特卡洛法模拟计算的工作量。
研究了框架结构与桩基刚度比改变对结构和桩基的水平地震响应的影响以及刚度比的合理取值区间。建立了桩-土-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框架结构与桩基不同的刚度比对桩-土-框架结构水平地震响应的影响,绘制出桩基和框架结构的最大水平地震位移响应相对于刚度比的曲线,得到桩基和框架结构的最大水平地震位移响应相对于刚度比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到框架结构与桩基刚度比合理的取值区间为[0.15,0.24]的结论,同时指出存在最优刚度比。
根据大气影响深度理论和调查结论,提出了加筋路堤的破坏模式,利用格栅变形和土体膨胀变形的相容关系,结合室内有荷试验结果,提出了允许变形的膨胀压力的计算方法,推导了膨胀土加筋路堤的局部稳定性计算公式并对南宁至友谊关公路的加筋路堤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膨胀压力不同于室内试验的膨胀力,是土体允许变形以后的压力,其值小于或等于室内试验得到的膨胀力;下滑力由裂缝中土体吸水后产生的膨胀压力提供,抗滑力由滑动面上土体与筋材的摩擦力和筋材的锚固力共同提供,适当提高填筑含水量可以降低下滑力;文中提出的局部稳定性计算公式可用以验证膨胀土路堤加筋设计的合理性。
为确定合理的加固补强方案,应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堂加2号土质古窑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选择典型断面形状,将复杂的三维问题简化成为3种类型断面的平面问题。在合理选用土质模型参数的基础上,用强度折减法模拟分析了6种情形下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得出了最薄弱断面形状及相应的破坏模式。该模拟分析结果在现场施工时意外地得到了验证,为加固补强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边坡的失稳判断是有限单元强度折减法的一个重点,对目前经常采用的3种判据分别讨论,结果表明:以点的位移突变作为判据比以塑性区贯通和以解的不收敛作为判据更可靠。依据突变理论,建立起水平方向最大位移和折减系数的尖点突变模型,以此作为边坡临界失稳的判据,将失稳判据量化成一个确定的值,并给出判断的方法,消除了计算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算例表明,采用该模型作为判据,能体现边坡失稳过程中的突变性,物理意义明确,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较一致。
讨论了基于GRACE卫星星历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动力学法,给出了综合考虑估计加速度计尺度、偏差和卫星初始位置的算法。利用26天GRACE卫星精密轨道数据和加速度计数据解算出直到36阶次的地球重力场模型GRACE01S_OR。采用不同模型位系数差的阶方差和不同模型所表示的大地水准面的差值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外部检核。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优于相同阶次的EGM96模型和EIGEN2模型,而与同阶次的CHAMP03S和CG01C模型的精度非常接近。
从D-InSAR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讨论了地形相位分量和地表形变相位分量对差分干涉相位的影响,导出了参考DEM误差和地表形变量对差分干涉相位贡献灵敏度的计算公式,得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地表形变对相位贡献灵敏度要远远高于参考DEM误差对相位贡献灵敏度的结论。利用DORIS软件,对2003-12-26发生在伊朗东南部的Bam6.6级地震区,借助高程精度约为30m的GTOPO30 DEM和高程精度约为10m的SRTM 3DEM分别进行“二轨”法差分干涉处理,带入同一幅干涉图10194-09693(时间间隔35d、垂直基线为519m的ENVISAT-ASAR影像对)中,得到了相似的6个干涉条纹,只是采用GTOPO30 DEM产生的干涉条纹有更多噪声的影响,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
用微波、红外、烘箱3种干燥方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同时在复合载体表面负载SO42- 制成SO42- /ZrO2/Al2O3催化剂,将此催化剂用于α-蒎烯催化异构化反应中。用XRD、FT-IR、TPD等对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径、晶相结构、酸强度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法制备的复合载体催化剂(SO42- /ZA-W)中ZrO2的粒度较小(平均6nm),比表面积为156.1m2/g,平均孔径为4.95nm,其表面酸性中心数和酸强度均高于红外干燥法和烘箱干燥法制备的催化剂。SO42-/ZA-W催化剂在α-蒎烯催化异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活性,α-蒎烯转化率为95.6%,α-松油烯、柠檬烯等单环萜烯的含量达到56.5%。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有序聚集体为模板辅助制备了纳米TiO2,通过XRD和比表面测试(BET)对纳米TiO2进行表征,详细考察了投料比、投料时间、水浴温度、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等对TiO2/S2-/SO32- 耦合系统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CTAB)∶n(TiO2)为0.10,投料时间为40min,水浴温度40℃,在450℃下锻烧2h时,制备的TiO2/S2-/SO32- 耦合产氢系统3h累计产氢694.5mL,较S2-/SO32- 独立系统的产氢量提高36.3%,最大瞬时产氢速率为11.9mL/min。根据试验结果对耦合产氢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研究了无机复合催化剂催化SPC氧化对甲基苯甲醚的反应性能:以Cu(Ac)2-Co(Ac)2-KBr为催化剂,利用过碳酸钠氧化对甲酚甲基化产物对甲基苯甲醚,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组成比例、催化剂用量、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u(Ac)2-Co(Ac)2-KBr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体现出金属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甲基苯甲醚在m(Cu(Ac)2)∶m(Co(Ac)2)∶m(KBr)=0.1∶0.5∶0.1,n催化剂∶n底物=0.14,冰醋酸作溶剂,稍过量的过碳酸钠,65℃的条件下,转化率可达45.9%,生成对甲氧基苯甲醛的选择性为68.3%。提出了氧化反应的H原子转移机理。
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样品中微量钒。研究了不同微波消化体系对植物钒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微波消解样品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钒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四段微波消解方式,以HNO3-H2O2为消解液、EDTA为基体改进剂,在5%的HNO3介质中进行钒测定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方法的检出限为0.72μg/L,线性范围0~300μg/L,相关系数R=0.9988。该法简便快速,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用于蔬菜样中钒的测定,回收率在98.4% ~103.8%,标准试样结果相对误差小于3%。
为探讨半导体激光电化学刻蚀的工艺特性,采用808nm半导体激光作为光源,聚焦激光照射浸于溶液中的阳极上,实现激光诱导电化学刻蚀材料。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刻蚀的比较,分析了激光电化学刻蚀硅的工艺特点。实验表明,808nm激光诱导电化学刻蚀工艺是一个光热刻蚀过程,但不适合刻蚀半导体材料。
利用宝石学常规鉴定仪器和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粉晶衍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度计等测试技术研究了产自海南三亚的黑珊瑚。黑珊瑚颜色为深褐色、灰黑色至黑色,粉末或薄边缘呈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油脂光泽,折射率1.56;表面呈斑点或丘疹状,横断面呈同心层状结构;硬度2.5~3,密度1.34~1.37g/cm3,韧性好,热针测试有烧焦毛发的气味;成分主要由有机质组成,氨基酸总量为64.11%,不含晶质矿物成分。
给出了引入干扰后静态状态反馈网络H∞ 控制系统的模型及网络延迟小于采样周期情况下网络控制系统的γ-次优H∞静态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控制器构成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并且在偶然丢包的情况下,使用该控制器控制闭环系统也是稳定的。
从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对传统的病毒传染模型SIR和SIS的特点和动力学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病毒传播机制的分阶段传播模型PSIDR。基于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对该模型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大量仿真研究,对病毒在该模型下的传播动力学过程给出理论预测,为制定抵抗病毒的策略提供参考。
针对目前机器人搜索设备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机器人搜索设备的效能评估模型。通过构建机器人搜索设备的评价指标体系,用ADC方法得出机器人搜索设备的效能值E1,再依据模糊贴近度理论对效能值进行修正。两种评估思想的应用保证了该模型效能评估的客观性。
针对传统动态规划算法在计算大规模路网的优化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计算时间长、存储空间大等缺点,引入了一种神经动态规划算法:它将传统的动态规划和BP神经网络结合起来,通过逼近Q学习算法来寻求一种最优策略,最终达到路径优化的目的。将此算法应用于一个交通路网,且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的实时性、并行性和全局性都优于传统动态规划,在城市交通流系统中能切实起到路径诱导的作用。
研究了激光辐照金属圆柱壳体的热力效应,运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金属圆柱壳体三维热传导模型的温升与热应力分布,计算中考虑了材料的热学和力学性质的非线性,讨论了几个特定时刻的圆柱壳体内外表面的热应力和热变形。结果表明,光斑边缘附近区域的等效应力最大并随加载时间增加向外移动,圆柱壳体的热变形在光斑区由内表面向外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