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桂南钦防构造带两侧的8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带南东侧4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4.5±2.3)~(53.2±5.7)Ma,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对较年轻,44.5~66.2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07~0.012mm/a,47.4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095mm/a,平均隆升速率0.095mm/a;而构造带北西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8.2±3.70)~(63.1±4.93)Ma,年龄较老,61.5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073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084mm/a,反映出自始新世以来,钦防构造带两侧存在有较明显的差异隆升过程。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平面分布格局和热模拟结果表明,钦防构造带两侧自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活动并非是整体统一抬升的过程,而是表现为北西侧先隆升、南东侧后隆升的演化规律。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由北西向南东具逐渐增强趋势。
缅甸达贡山含镍超基性岩的代表性风化剖面显示,该风化壳发育层带结构,自上至下依次为红土盖层—褐铁矿层—腐岩层—基岩。元素在该风化剖面上的分布特征显示,在风化作用中SiO2、MgO、CaO、Na2O等大量淋失,而TiO2、Al2O3、Fe2O3、MnO、Ni、Co、Cr2O3等则残留于岩体风化壳之中。Ni主要富集在腐岩层的中上部,平均含量1.56% (基岩Ni含量0.49%),系由上部含镍溶胶下渗在(腐岩层) 弱碱性环境中发生次生沉淀的结果。腐岩层是该区红土型镍矿的重要找矿标志层位,Ni次生富集带深度6~30m。除有利于成矿的岩浆岩、气候以及大地构造条件外,适度的风化强度有利于Ni次生富集成矿。
对采集自云南省元江的天然红色刚玉进行了热处理,结合紫外可见光光谱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1350~1580℃,氧化气氛及Al(OH)3、无水硼砂作为助熔剂的条件下的热处理工艺,能够改变微量元素铁钛等离子的含量和价态,消除由其产生的紫色调、黄色调及其他杂色调,使红色调纯正;同时热处理会使包裹体发生熔融、扩散,而加入的助熔剂还可以进一步充填裂隙,从而能够达到改善颜色、愈合裂隙以提高红宝石品质的目的。
全信息建模要求模型内容须全面、组织架构有层次、信息变量可分解、变量间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明确,同时还强调对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语法、语义、语用3个层次的信息学分析。成矿环境是矿产地质研究的对象,成矿环境空间结构全信息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描述成矿系统,运用全信息模型将有助于提高矿床地质评价的系统性和可靠性,构建全信息模型也是实现地球科学研究综合人工智能化的关键。按照全信息建模的要求,介绍了成矿环境空间结构全信息建模的要点及解决方案。全信息建模是一种思想,它所强调的重点适宜任何地质建模,它的优越性可体现在任何地学研究中,是将来地学建模的方向。
在简述地质三维建模图文数据类型和格式的基础上,对构建模型的基础异构数据的集成融合、精度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由此而引起的模型误差产生、传递与积累进行了评述,最终从建模初始的数据输入、系统运行控制角度给出了一些减少误差产生、提高模型精度的措施和方法。
以某在建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实测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施工期各阶段活荷载均可用指数分布描述。在对指数分布的参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活荷载标准值的建议值,可为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对某工程四肢角钢格构柱进行了工程分析与设计,对其强度、刚度、缀板抗剪、整体稳定性和分肢稳定性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分肢的稳定性是格构柱设计的控制性因素。采用STAAD.pro有限元软件建模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设计安全合理。板单元的网格划分应根据不同工程板件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选择不同的网格尺寸大小,不宜划分过粗或过细。
根据“组合式”住宅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可分可合的灵活户型空间设计,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生命周期进程而发展的家庭结构变化,满足两代和居、租住结合或租售结合的居住诉求。基于“组合式”住宅市场接受度调研分析,从私密性和融合性、适应性、舒适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空间分析,提出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并进行了设计实证研究。
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和某高速公路软基加固试验段工程,采用真空冷冻升华技术与SEM电镜扫描以及图像处理方法,获得了珠江三角洲饱和软土的孔隙度、孔隙总面积、孔隙总个数、平均孔隙周长、孔隙平均直径及孔洞复杂度等微观指标。通过对软土微观结构图像研究,得到了饱和软土受压固结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化规律:珠江三角洲的饱和软粘土是一种孔隙体积占整体体积最高达66.7%的空架结构土,孔隙中充满水体,在外载荷的作用下,大孔隙首先破碎,周边折断,土体内部结构从空架式逐渐向多面体片架结构发展;伴随着孔隙直径减小,孔隙体积缩小,土粒间靠近,水体被排出的同时,土体被压缩而逐渐固结。
结合郑州地区典型岩土工程勘察实例,分析了以往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法、参数查表法、静力触探参数计算法和载荷试验法等粉土承载力确定方法,探讨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粉土承载力与原位测试值呈近似线性关系,而与土工试验参数相关性相对较差。提出了用原位测试法如标准贯入(SPT)和静力触探(CPT)等确定郑州地区粉土承载力的地域性经验公式。
道路连接是自动提取道路信息的关键技术,设计了一种方向模板用于道路的自动搜索和连接,并给出基于该方向模板的道路提取方法。首先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边缘信息增强处理,然后用增强处理后的图像作为线特征增强系数,与原图像对应相乘,增强道路线特征;再结合图像的8连通性,统计每个连通成分像素点的个数,设定阈值去除点噪声和短线段噪声,得到不连续的道路段;最后利用方向模板,在给出道路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基础上,利用该模板的方向规则连接道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提取的道路精度高,效果好。
根据数字地形图图层数据转换为GIS数据文件后的数据格式特点,通过编程清除冗余数据得到干净的图层数据文件,然后导入到原图中取代原有相应图层数据而得到新的数字地形图,实现了清除冗余数据的目的。经清除冗余数据后的数字地形图图面简洁,更符合规范、图形文件更小,转换成GIS数据速度更快。
在南宁市白沙斜拉索大桥两端共布设了6个平控点和4个高程控制点,对大桥在空载、静载试验和正常使用状态下进行了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塔顶平面位移、塔身倾斜、墩柱和桥面沉降观测、主梁挠度等。监测成果表明:白沙大桥在各种荷载状况下变形值均符合规范和设计文件规定的允许值,桥梁结构稳定,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符合安全运营要求。
将ZrO2直接负载在MxOy(Al2O3,SiO2,CeO2)上组成负载型ZrO2/MxOy复合载体,并以此负载型复合载体制备Ni基催化剂,用BET、XRD、TPR和TPD等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还原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同时以CO2重整CH4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载体对Ni基催化剂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Ni/ZrO2/SiO2具有较好的初活性,但反应5h后明显下降;Ni/ZrO2/Al2O3在反应50h后CO2和CH4的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纯的及掺杂稀土的TiO2,重点考察了退火温度对纳米颗粒晶相转变的影响。通过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稀土离子掺杂浓度等因素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粉末在400℃下为锐钛矿型,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活性;掺杂的TiO2纳米样品在短时间内降解均较未掺杂TiO2纳米样品的催化活性高;掺La3+最佳摩尔分数为0.05,掺Ce4+最佳摩尔分数为0.20,最佳退火温度为400℃,退火时间为9h。掺La3+量相对较少时催化活性高,而掺Ce4+的纳米粉体在相对较高的浓度下可达到完全降解。
系统地研究了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流变性能。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不同浓度甲苯溶液的粘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表明,w≤10%的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为牛顿流体,这一结果与文献数据相符。根据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计算了不同浓度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的流动活化能,浓度越高,流动活化能越大。考察了超声波作用下,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的粘度变化并测定了相应条件的分子量:超声波作用下,由于氯化聚丙烯分子发生了降解,导致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的粘度下降。
选取纳米Al2O3与聚合氯化铝的质量百分组成、水浴温度、混合搅拌时间作为影响复配絮凝剂对COD去除效果的3个主要因子进行正交试验。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复配条件为:将聚合氯化铝固体粉末与纳米Al2O3粉末(两者质量组成为85% +15%) 用粉碎机充分混合后配置成质量浓度1%的液体复合絮凝剂,再将该液体复合絮凝剂在65℃的恒温水浴条件下,用电子恒速搅拌器以100r/min的转速搅拌40min。
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厌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出水COD和氨氮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厌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1%和94.8%。COD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段,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曝气生物滤池中,且氨氮的去除是微生物硝化作用和沸石强化脱氮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大南湖12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As、Cu、Pb、Cr、Zn) 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地积累指数法结果表明,Cd在多数样点呈现中度污染状态,Hg、As、Cu、Pb呈无—中度污染状态,Cr、Zn呈无污染状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表明,大南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轻生态危害。
对网格环境下的数据资源集成与访问中间件OGSA-DAI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基于GT4和OGSA-DAI的网格数据集成实验平台,通过在实验平台上部署数据资源组来实现对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的集成访问,证明了基于OGSA-DAI的网格数据集成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该平台上进行了数据集成系统体系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网格数据集成原型系统。与传统的数据集成方式相比,该系统使得网格中数据更新及时,对于网格这种高度自治、大量异构数据、集成数量多且更新变化快的网络系统能很好的完成数据访问与集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格数据集成系统研究方面的不足。
针对目前考试系统和主观题评分算法的研究现状,引入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对已有的相似度计算的算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排序和划分区间的评分方法,并在.NET平台上设计一个智能评分系统。实验表明该智能评分算法及智能评分系统有效且可行。
针对传统的网络流量分类方法准确率低、开销大、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流量分类方法。该方法改进了标准的BP网络算法,采用基于Lyapunov函数得到的自适应学习率,并引入遗传算法优化网络的初始连接权值和阈值,使网络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加速了网络收敛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BP网络算法来处理网络流量分类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方法的收敛速度和拟合精度均优于标准BP算法,而且流量分类准确率高于NB算法。
针对PSO在寻优后期尤其在高维搜索空间中无法得到满意结果,提出了一种信息点多样性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个体最优位置及全局粒子最优位置是两个有用的精确的信息点,而PSO的信息交互方式正依赖于这两个信息点,从多样性方面考虑,将该有用的信息点增加为粒子个体最优位置附近随机的一点。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精度和稳定性均有了显著提高。
在原有基于归约图的Web服务自动组合方法基础上,引入Web语义,在对Web服务库及用户请求进行语义标注后,运用综合了名称相似度和语义距离的语义相似度实现对象间的语义转换与匹配。该方法具有原方法的优点,并能够处理对象间不存在完全匹配的情况,从而提高Web服务组合的成功率。
采用ARM9EJ-S处理器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结合成熟的Java技术、MVC模式的Web技术,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数字家庭嵌入式WebServer,使得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在任何时候、任意地点对家中的家电进行掌控。该嵌入式WebServer构架先进,便于二次开发升级。
通过对基金数据的抽象,建立了基于数据量类型的数据挖掘模型,采用传统Apriori算法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基于数据量的支持度计算公式,改进了传统Apriori算法以适应新的支持度,从而提高了规则的准确性,可为基金经理和投资人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MapGIS6.7建立了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接度等指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等探讨空间演变的竞争。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形态紧密度指数C=0.42、最近邻比率Rn=0.9375,表明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紧凑度较低、总体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为均匀分布(Rn=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441);(2)连接度β=1.592、γ=0.539,显示旅游资源之间连接度不高、道路密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3)点、线缓冲区分析表明,51.2%旅游资源集中在以城镇为中心的5km范围内,国道两侧2km线缓冲区旅游资源占流域总量的74.4%,桂林—阳朔段为资源密集分布区;(4)地域结构上,上游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稍逊于下游,中游开发质量最高,其次是上游。
通过对桂林龙脊平安寨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感知的测量,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是环境污染、文化重构、权利缺位、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认定遗产地居民文化权、制定社区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赋予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决策权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