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瑶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构造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流体型成矿构造,另一类为构造型成矿构造。其中:流体型成矿构造有流体脉型、流体角砾岩型及流体细脉型;构造型成矿构造有构造蚀变岩型、构造脉型。构造解析后认为:桃花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指控制成矿构造的构造) 为伸展型脆-韧性剪切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主要为流体脉型,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古袍志隆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逆-平型脆-韧性剪切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细脉型、流体脉型,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古袍湾岛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发育于顺层侵位花岗斑岩中的脆性破裂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细脉型,属雏形成矿构造(控制特富金矿包),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龙水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走滑型脆-韧性剪切带,其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脉型;六岑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与隐伏酸性岩体侵位有关的节理-断裂型脆性破裂构造,其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基于对该区金矿床成矿构造类型的划分及控矿构造类型的研究,本文对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金矿床(点) 的成矿前景作出了评估。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矿物压力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择姑婆山-花山花岗岩体中5个不同的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角闪石和黑云母全铝压力计的计算,其中杨梅山独立侵入体以角闪石和黑云母计算的成岩压力分别为3.23×108和0.90×108Pa,对应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2.8和3.58km;里松单元以角闪石和黑云母计算的成岩压力分别为3.47×108和1.00×108 Pa,对应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4.29和4.08km;望高单元、新路单元与华美单元以黑云母计算的成岩压力分别为1.24×108、3.49×108和2.20×108Pa,对应的形成深度分别为5.13、14.48和8.3km。通过综合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角闪石比黑云母更加适合作为全铝压力计目标矿物。
通过金川铜镍矿区南延测区的地球化学地表取样分析及野外对应点的地物波谱测试,并以55号勘探线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剖面为基准,确定不同元素异常(或地球化学指标) 与不同岩性地段的光谱特征、谱段范围及阈值,建立基于ASTER遥感影像的净反射率值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统计模型,并以此预测模型对南延及西北延区域进行了遥感地球化学异常的圈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遥感地球化学统计模型高异常区与已知矿区范围吻合程度很高,通过提取的遥感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不仅能表达化探常规异常信息,其空间分布规律也能明晰出来,更重要的是某些局部弱异常得到了增强,外延区域的遥感地球化学异常也得到了野外验证,说明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建立的基于ASTER遥感地球化学预测模型比单一的遥感或化探异常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采用姑婆山地区E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NVI进行图像预处理、MapGIS提取花岗岩体线性构造信息,制作出线性构造等密度图及线性构造走向-密度玫瑰花图。结果表明:姑婆山在NE和NW两个方位区域的线性构造为优势方向线性构造;姑婆山岩体的线性构造密度呈双环带分布,一是以里松单元为低值中心向外递增的环带状分布,二是以新路单元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环带状分布。不同的密度区与姑婆山花岗岩体单元的划分存在对应关系。
为了解广西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的三维形态,使用广西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的重力资料,首先在花岗岩体的露头范围内,选择一些均匀分布的重力剖面,采用人-机联作的2.5维重力模拟反演方法,求出岩体的断面形态;综合这些断面图,描述花岗岩体的三维切片形态。其次,用粒子群法进行重力三维反演,利用岩体的出露部分和对重力异常上延不同高度求垂向三阶导数的零值线作为参考约束条件,直接反演出岩体的三维分布,绘制花岗岩体的三维立体图。结果表明,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最大分布面积约为1596km2,花山岩体的最大厚度约为11.6km,姑婆山岩体的最大厚度约为22.7km。
应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鼓锣坪Cu、Pb、Zn元素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发现其分布具有明显的结构性、随机性双重性质和空间变异性,并依此建立了相应实验变异函数;通过最优参数估计、模型判断和检验,优选出最佳实验变异函数参数值及理论模型。采用克里格内插方法,推测出各元素空间格局及含量,并编制了该区Cu、Pb、Zn元素空间分布格局图。研究结果表明,该区Pb、Zn元素分布与含量明显受地层及岩性控制,而Cu相对较弱;Pb、Zn共生概率最高,Cu、Zn次之,而Cu、Pb最低。
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多受控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其主干空间展布、水体贮存、水流运动、水循环等规律的变化具多因多果性。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岩溶地下河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和演化等相关条件,研究和总结了其水流运动方向的多重性、速度的多变性、地表地下方式的转化性、时空配置的多样性及水流运动演变规律;根据维数、压力、流态等不同原则,将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结合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研究现状,提出今后需加强与实践的重点。
面波勘探主要利用基阶模态面波频散曲线进行定性或定量解释,而记录中的高阶模态面波对提取基阶模态面波频散曲线是一种规则干扰,本文采用二维数字滤波法去除高视速度的高阶模态面波。模拟了软夹层型和硬夹层型两种地层结构的含多阶模态面波理论记录和频散数据。利用带通切饼式二维数字滤波器对存在视速度差异的高阶模态面波和基阶模态面波进行滤波分离试验,研究证明二维数字滤波方法简单可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高阶模态面波的影响。特别对于高阶模态面波影响严重的面波记录有突出基阶模态面波的较好效果。
在5个波数的有限元点源二维直流电测深总电位法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的对视电阻率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利用均匀大地的理论值和有限元模拟值的比值作为修正系数,以此来消除总电位法中电源点的影响,并且提高了在有限个波数的情况下大极距模拟的准确性。
根据1958—2007年广西西江流域年最大1、3、7d降雨量序列,绘制出其均值和离差系数空间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用对数正态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研究其概率分布模式。运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最大熵谱法和方差分析法研究其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年最大1、3、7d降雨量的均值在流域东北部大,东部、西部个别地区较大;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年最大1、3、7d降雨量序列效果最好;平均年最大1、3、7d降雨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绝大多数站年最大1、3、7d降雨量序列具有8、10、12a的周期。
研究了基于SVG的WebGIS地图发布技术,利用SVG提供的编程接口,使用ASP.NET+JavaScript脚本语言对SVG进行开发,开发的WebGIS系统具有轻便、简单、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开发成本低廉等特点。基于该技术实现了一个地质图发布系统,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地质信息的发布和共享。
以《风景名胜区条例》为依据,四川省风景名胜体系规划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阐述区域风景名胜体系的规划方法,包括工作要点、流程和步骤等,并就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探讨了风景名胜资源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建立、风景名胜体系分区、风景名胜发展计划总表的设立等。风景名胜区资源数量、构成、成因、特征等的分析是区域风景名胜体系规划的关键步骤,而其数据来源都是基于区域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准确地获得并合理地运用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资料,是风景名胜体系规划的前提。以GIS技术为依托,对区域风景名胜资源进行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可以有效促进此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
钢管混凝土(CFST)拱桥的抗震能力取决于拱肋抗震能力,为了准确地评估CFST拱桥拱肋的抗震能力,提出基于CFST截面屈服状态的评估方法,把拱肋截面屈服状态分为5个阶段,并结合N-M曲线得出抗震能力评估区域。采用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地震效应,对CFST拱桥拱肋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以南宁永和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拱肋的抗震能力评估。得出以下结论:拱顶和拱脚为最危险的截面;7度地震作用下拱肋的大部分仍处于Ⅰ阶段;8度地震作用下拱肋的大部分截面已处于Ⅱ阶段,只有少数截面仍处于Ⅰ阶段;9度地震作用下拱肋的大部分截面已处于Ⅱ阶段,少数截面已处于Ⅲ阶段。基于截面屈服状态的方法是抗震能力评估的一个有效方法。
以深圳地铁二号线后—科盾构区间下穿深圳滨海大道为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开挖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通过模拟预测的结果对引起地表沉降的隧道开挖变形和开挖应力场进行分析,提出严格控制土舱平衡压力和盾构推进速度、加强对盾构掘进姿态的控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等措施。对滨海大道上布置的2个点位沉降观测断面表明,地表沉降各项指标均在理想的控制范围内,并得出地表累计沉降最大值均发生在中轴纵线,且距盾构隧道中线最远的点累计沉降量最小等沉降规律。
针对隧道围岩变形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时间序列的问题,以隧道围岩变形历史资料作为知识源,通过构建围岩变形时间序列,采用高斯过程模型建立隧道围岩当前变形与历史变形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静态知识库与基于动态知识库的隧洞围岩变形预报的高斯过程模型。工程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围岩变形预报的高斯过程机器学习模型是可行的,无需建立复杂的岩体力学模型,根据历史实测资料就能够对隧道围岩变形做出合理预报,与基于静态知识库的高斯过程模型相比较,基于动态知识库的高斯过程模型的预报精度更高。
基于匀速加载状况下铁球、砾石、碎石颗粒材料结构的加压实验,应用随机理论分析了不同颗粒材料堆自组织沉降的特征,找出了反映颗粒材料结构沉降变形和自组织波动强烈程度的概率密度分布规律:碎石堆的剪阻力参数α=10.28,P(0.15)=0.216;砾石堆的剪阻力参数α=0.85,P(0.15)=0.956。提出了颗粒材料结构自组织沉降的概率模型,为预测颗粒材料结构的破坏和沉降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次生裂隙结构面发育是导致膨胀土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其发育并在坡体吸水膨胀的作用下将普遍导致边坡沿结构面的滑坍破坏。以“南友”高速公路宁明段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分析为实例,重点考虑裂隙结构面的强度因素,采用ANSYS软件的热-力耦合计算功能模拟边坡的降雨入渗以及产生的膨胀力并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不同条件下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大量计算,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次生裂隙面发育后的边坡安全系数较低,有效处治是必要的。
为研究大气盐雾环境中Cl-和CO2作用下受弯钢筋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设计制作了一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试件,结合加速腐蚀,对这组梁的裂缝、挠度和承载能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氯离子和CO2共同腐蚀持续荷载作用下,随着碳化的深入、时间的增长,梁腐蚀速度加快,裂缝急剧增长;梁的挠度随钢筋锈蚀发展而增加,在锈蚀的早期挠度增长较大,随着锈蚀的发展,挠度增长趋于平稳;梁的劣化随荷载的增加,劣化速度加快。
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特征提出一个考虑品牌影响的建筑施工企业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在收集建筑施工企业顾客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理论模型作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品牌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均具有显著性影响;顾客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度、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度、顾客期望对顾客抱怨、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具有显著性的影响;顾客期望对顾客抱怨、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正面影响。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精度,模型对目标建筑施工企业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有较好的解释力。
在专题地图上一般专题要素处于第一层次,与专题相关的要素处于第二层次,而地理要素处于第三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地图符号重要性不同的特点,推导了基于地图符号层次不等权的专题地图现势性度量公式,并以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式更为合理和适用。
研究了ArcGISEngine的人机交互编程接口和空间数据符号化渲染技术,提出了基于ArcGISEngine的可扩展地图标绘技术方法,并实现了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标绘系统。系统消息管理模块利用C#反射机制,将各种菜单、工具的消息处理类进行配置组装;绘图工具类实现ITool接口,完成鼠标消息处理,利用GDI+进行复杂符号的绘制。
以SOA架构为模型,提出了结合AJAX技术的基于WebServices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框架,实现了异构系统的整合与应用系统的集成,设计了基于WebServices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结构。最后以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实例,探讨了基于WebServices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WSIS) 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方法。
在分析WebServices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WebServices的测绘服务平台设计方案,设计了测绘档案服务平台的数据层、中间层、表示层3层体系结构,探讨了该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思路,给出了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基于WebServices的测绘档案服务平台实现了异构系统间的交互,达到了网络环境复杂数据的可靠传输与各个办公、生产系统无缝集成的目的,提高了测绘档案数据的利用率。
分别对比研究了以乙酸钠、葡萄糖和淀粉为SBR系统碳源时,系统对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以上3种碳源时SBR系统出水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7%、77.7%和62.2%,乙酸钠为生物强化除磷最佳碳源。
构建了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桂林市区的湖泊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桂林市区湖泊水质达到Ⅰ类和Ⅳ类地表水质标准占的比例较大,基本达到了桂林市功能区划(Ⅳ类) 水质标准,但是总氮、总磷含量较高。根据桂林市区湖泊水体污染的特点,建议采取一些措施:定期对桂林市区四湖进行疏导,针对水体中氮、磷的降解采取投加一定量的石灰石、沸石等方法,以保持桂林市区湖泊水质良好。
选取炉渣、炉灰、蜂窝煤渣、新型填料(WSC)、碎石、牡蛎壳为人工湿地填料,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静态吸附结果表明:6种填料对磷的吸附过程都可以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描述,WSC的吸附效果最好,其余几种填料的吸附效果依次为:炉渣>蜂窝煤渣>炉灰>牡蛎壳>碎石。理论饱和吸附值大小为:WSC>炉渣>炉灰=牡蛎壳>碎石>蜂窝煤渣。动态吸附结果表明:WSC对磷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8%以上,其次是炉渣、蜂窝煤渣、牡蛎壳、炉灰,碎石的去除率最低。
为了处理餐饮油脂废水中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采用类Fenton试剂(Fe-H2O2)对其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H2O2投加量和Fe投加量对CODCr和动植物油去除率的影响,总结得出了H2O2投加量的系列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废水初始CODCr浓度为1633.52mg/L,油脂值为349.58mg/L时,在pH值为2、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60℃、H2O2 (30%) 投加量为5mL、nH2O2∶nFe=6∶1的最优条件下,CODCr和动植物油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2%和96.47%。
选择3种分子量大小、电性、亲憎水性不同的有机物单宁、腐殖酸、海藻酸钠作为模型化合物,在装置间歇性运行和气水反冲洗条件下分别运行98h,结果表明:有机物的电性、分子大小、亲憎水性对超滤膜的过滤通量影响有细微差别,对色度、紫外吸光度和总有机碳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去除率分别为34.4%、35.5%、35%,非常接近且稳定,而装置的间歇式运行有利于超滤膜通量恢复。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V(Ⅴ)在不同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内对芥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Ⅴ)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随着V(Ⅴ)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浓度条件下MDA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片中POD、CAT活性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均随V(Ⅴ)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但均高于对照,在50mg/kg处理时都达到最大值。可见,芥菜对土壤低浓度V(Ⅴ)(≤100mg/kg)的胁迫有较好的抗性和耐性,当V(Ⅴ)浓度增加时芥菜受的毒害逐渐增大,说明荠菜对重金属离子胁迫产生的适应性是有一定条件的。
采用草酸共沉淀法合成了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0.4Mn0.4Co0.2O2。用XRD、SEM和充放电实验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用DSC对合成产物在不同充电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草酸共沉淀法合成的正极材料LiNi0.4Mn0.4Co0.2O2具有α-NaFeO2型层状结构,阳离子有序度高,粒度均匀适中,电化学性能良好,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8.7mAh/g,3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还有144.8mAh/g;过充电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完成了分子结构复杂多样的74个化合物的叠合,应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CoMSIA)研究了化合物与雌激素β受体(ERβ)之间的三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3DQSAR),建立了相关性显著、预测能力强的定量模型(q2=0.533,r2 =0.870,r2pre=0.787)。CoMSIA和对接结果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影响雌激素活性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可能的分子机理。
研究了ND样本线性模型中回归参数M估计的强相合性,在较弱的矩条件下,获得了M估计是强相合的充分条件,推广了文献[1]中的定理3.3.1。
讨论了LNQD序列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推广了NA条件下的结果,获得了类似的结论。
通过一些等价条件,建立了同分布两两NQD序列部分和之和的强大数定律,获得了与独立同分布序列情形下类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