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林型金矿中有机质常与矿石共生,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可利用有机质示踪地质热事件。以桂西北卡林型金矿为例,研究有机质的基本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中有机质对地质热事件的示踪及其与金矿成矿的关系:①桂西北地区各矿区的有机质可划分为原生型干酪根和迁移型有机流体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迁移型有机质主要为凝胶化有机质,主要是地层原生有机质在地质热事件的影响下由于热降解作用生成的有机流体的残余物,其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②桂西北地区卡林型矿区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作用由矿体向近矿围岩、再过渡到矿体外围,其氯仿沥青A含量及其A/C值由大逐渐变小,反映成矿过程中,成矿的地质热事件对于地层原生有机质影响所产生的热效应,从矿体到外围地层逐渐减弱;③地质热事件对于金矿区赋矿地层中有机质产生了明显的改造。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通过对岩体各个相带的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三清山花岗岩体具有较高的硅、铝和碱的含量(SiO2 =72.29% ~79.26%,Al2O3=11.21% ~14.28%,Na2O+K2O=5.25% ~10.04%)贫镁铁,总体上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三清山花岗岩体微量元素接近陆壳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REE/HREE=3.53~13.56,(La/Yb)N =1.80~13.46),属轻稀土富集型(Sm/Nd=0.154~0.292),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002~0.211)。分析表明,三清山花岗岩体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演化,系一定程度的斜长石结晶分异的产物。三清山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源区为成熟度较高的壳源变泥质岩的部分融熔。在构造环境上指示俯冲已经结束,三清山岩体可能形成于造山后的拉张环境。
通过对花石山金矿区综合化探方法可行性试验研究及未知区的找矿预测,在由残坡积物为主组成的浅覆盖林区,利用土壤地球化学、土壤热释汞和土壤离子电导率综合化探方法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研究表明,Au与Ag、Pb、Cu、Sb、As、Mo、Zn为显著正相关,这些元素可作为该区找金的直接和间接指示元素,Au元素的富集成矿经历了多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圈定出Ⅰ类矿异常11个、Ⅱ类矿化异常7个、Ⅲ类分散矿化异常8个、Ⅳ类无矿异常20个,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显微镜下鉴定、化学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查明拉屋锌铜矿床有用成分为铜、锌、铅,伴生钨、锡、铋和银,品位分别为0.050%、0.032%、0.030%和144.9×10-6。W主要形成白钨矿,Sn形成锡石和黝锡矿,Bi形成自然铋,Ag形成银(含银) 黄铜矿。在筛分分析中,破碎大样>0.25mm粒级产率为49.24%, <0.075mm粒级产率为为23%,其余粒级产率均较低。粒度由粗至细,钨、铋、银品位由低到高变化,锡品位在各个粒级变化不明显;钨、锡、铋、银在>0.25mm和<0.075mm粒级中占有率最大,分别达到1/3左右,与主金属铜、锌、铅分布一致,有利于综合回收利用。
为了深化对三水盆地古近纪时期古气候的认识,以SB-01孔岩心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量元素、与有机质相关元素的组成,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解析该元素组成的古气候意义,结合其他古气候指标,研究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演化。影响岩心沉积物主量元素、与有机质相关元素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与温度,且降雨量的影响相对更为重要。根据因子得分曲线的变化规律,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演化经历了较为干燥且偏冷→温湿→古气候条件快速变化、热湿与凉干交替出现→温湿为主的4个主要阶段。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成矿亚带,是本区较为重要和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在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矿石金属硫化物的稀土总量较低(ΣREE平均为31.03×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LREE/HREE为8.07~16.14;δCe值为0.94~1.19(平均为1.06);δEu为0.45~0.76(平均为0.56)。矿石金属硫化物与来姑组岩石具有相近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为明显的右倾型,同时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平坦型等特征,表明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来姑组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来姑组岩石可能为该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
通过对三岔河软玉矿区野外地质现象以及所采样品的LA-ICP-MS测试数据、岩相学特征等的分析,从软玉形成的物源方面对矿床的形成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根据野外地质现象,当仅有基性岩脉侵入到大理岩地层当中,或者仅有硅质流体侵入到大理岩地层中时,都不能形成软玉;而在基性岩脉侵入的大理岩地层中,后期有热液流体的参与时能形成软玉。样品中的岩相学特征说明了该地区大理岩中Mg含量不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K、U、Th、Rb、Ba、Sr的含量相对要高于高场强元素(HFSE)Ti、Ta、Nb、Zr、Hf、Y,说明在软玉形成的过程中有流体活动的参与。因此认为,该地区软玉的形成与大理岩、基性岩脉、后期的流体活动三者有关,后期的流体活动为软玉的形成提供了SiO2,基性岩脉为软玉提供了Mg,大理岩为软玉提供了Ca、Mg以及成矿场所。
随着萤石矿找矿难度的加大,如何在浅覆盖区寻找、定位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显得尤为迫切。以内蒙古林西俄力木台萤石矿为例,探讨了甚低频电磁法(VLF-EM)在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该矿区甚低频数据进行Fraser滤波等技术处理,分析了矿区基本构造格局特征、异常体平面分布和产状特征,并结合矿区地质研究,圈出了7条成矿异常带。实践表明甚低频电磁法在萤石矿隐伏-半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中是可行的。
以西藏多龙斑岩型铜矿区为例,根据已知矿床,分别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ETM+和ASTER数据提取铁染与羟基异常信息,分析研究已知矿体遥感异常特征;通过波谱特征拟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波谱分类。利用两方面的成果来对多龙矿集区作成矿预测,划定远景成矿区,其中一级预测区6个,二级预测区12个。多种异常对比组合,能够发现更好的指示成矿线索的信息。
遥感岩性分类相较于普通土地利用分类难度更大,其形状或者规模上都不具有特别明显的规律可循,且在边缘的过渡上也存在模糊性,对于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在岩性分类中效果都不甚理想。利用ASTER多光谱数据,总结出一套基于最小噪声分量变换的ASTER遥感数据岩性分类技术流程,在ASTER数据最小噪声分量变换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点图几何顶点提取岩性分类样本,利用光谱角技术对西藏日土地区弗野铁矿范围内的岩性进行分类,并通过中值滤波的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结果表明,分类结果与实际岩性有很好的一致性,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3.33%。
2010和2011年两次对青岛汇泉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观察、取样,按照泰勒标准筛制对样品进行筛分与统计并作图分析,探讨了2种环境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在正常潮汐流作用下,在高潮线附近发育一个纵向沙堤,从岬角由近到远,沙堤的宽度与高度由大变小并逐步消失,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经过风暴流的改造作用后,原有沙堤被破坏消失,出现横向沙脊韵律地形,从岬角由近到远,沙脊规模先由小到大,然后再逐步变小。在横向上由岸到海,两种环境下形成的海滩表层沉积物均出现细→粗→细→粗→细的复杂变化。通过滨海潮间带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沙堤的纵向变化规律是在岬角地形背景条件下,不仅受沿岸流的控制,也受岬角物质供给的控制,具有双重控制特点;而在强大风暴流的改造下,海滩形貌被改造,原有沉积物经过搬运、再沉积,形成条形横向沙脊韵律地形;潮间带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存在一个砂砾混合带,是潮汐进流与退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加筋材料的拉膜效应,加筋垫层不仅加大了桩体承担荷载的能力,对上部路堤填土中的拱效应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较好地研究加筋垫层对路堤荷载下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设计了模型对比试验,分别对垫层底面和顶面的土压力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加筋垫层有助于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提高,尤其在填筑初期桩土应力比增长较快,并能进一步削弱上部路堤填土中的拱效应。因此加筋垫层可以提高桩-网复合地基桩的应力比,并且可以削弱上部路堤的拱效应。
空间结构的损伤识别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结构的空间三维振动情况。针对空间刚架结构的损伤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损伤标示量——轴向振型差变化率,研究了单一损伤和多位置损伤工况下,不同损伤位置对空间刚架一阶轴向振型差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实验室刚架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一阶轴向振型差变化率能够很好的对单一或多个损伤的损伤位置进行识别,为探索通过轴向振型差变化率识别空间刚架的结构损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针对现行规程对三轴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适用于普通试样,而未考虑试样中部含有软弱面的情况,通过3组含30°、45°、60°不同倾角软弱面的膨胀土三轴试验,得到软弱面上、下盘沿轴向错动位移与试样轴向变形的关系,进而对三轴试验结果进行校正。研究表明:软弱面上、下盘沿轴向错动位移与试样轴向变形的比值不随围压而改变,但随软弱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校正后,(σ1-σ3)f的增加随软弱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c、φ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c值的增加幅度比φ值大。
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近年来国际上道路沥青标号的应用也向偏稠的方向发展。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硬质沥青(AH-30)的性能指标,分别对硬质沥青(AH-30)、重交沥青(AH-70)、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分析比较了采用不同粘结料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试验结果表明硬质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较重交沥青混合料的偏大,具有优秀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用于沥青路面的中下面层可以减少由于高温和重载所产生的车辙。
在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及归纳的基础上,从化学作用下岩石宏观物理力学特性与微细观结构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岩石化学损伤演化机理以及岩石工程耐久性评价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水化学环境对岩石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对其微观损伤机理的研究仍不够全面系统,且研究成果未能十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环境岩石工程学科有望在水化学环境下岩石性质的时效性、建立受腐蚀岩石的扩散模型、量化岩石的抗腐蚀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半参数模型的补偿最小二乘法用于测量平差,是基于残差带权平方和与系统误差补偿项在极小化过程中的平衡关系而提出的,这种平衡是通过附加在补偿项的平滑参数来实现的。通常平滑参数需在非负实数中选择,无明确上界,范围过大,不利于平滑参数的确定。鉴于此,尝试对残差和补偿项赋予相对权比,以简化平滑参数的求解,并实现二者平衡关系的调节。由于相对权比在数值上小于1且其和等于1,故残差和补偿项的相对权比都具有明确的上下界,因此,可将在无明确上界的非负实数中寻求平滑参数的问题转化为在明确范围内确定相对权比的问题。给出了此种情况下的半参数模型的补偿解的表达式及简单统计性质,并用模拟算例验证了本法的可行性。
无缝定位技术被认为是移动位置服务的支撑技术,讨论了基于无线局域网(WLAN) 的城区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利用室外公众电话亭WLAN和室内普通WLAN信号,基于实际环境建模的简化无线信号路径衰减模型,通过Cell-ID排序和交会算法,实现在城市室外环境2.1~25m、室内环境下0.8~4.2m的定位精度,此技术可应用于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服务。
地图空间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变换过程。探讨了从地学空间信息到地图符号的双一一映射关系,地图可视化的核心地位及其派生的重要制图规则,地图符号中相似元素的普遍性及其认识论价值,人类视图形知觉的特点和地图表示的优势,地图空间认知的心理学过程等,对地图空间认知过程给出了系统而科学合理的理论阐释。
提出了一种在六轴联动数控机床上加工点啮合齿面的新加工方法。该方法源于微分几何中通过空间曲线的Darboux-Frenet标架沿设计(理论)齿面上的一条指定接触迹线运动来描述曲面微分结构的思想,所展成的齿面与设计(理论)齿面沿指定的接触迹线有二阶切触且在接触迹线以外的区域与设计(理论)齿面之间具有指定(最小)误差,能完全控制齿面上每一个啮合点的啮合特性。利用六轴联动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的万能运动功能,按被加工齿面预定的啮合特性确定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用ANSYS建立了铰链梁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在理想情况下,即工作缸传递的载荷均匀加载于铰链梁的上台面和下台面,且不考虑实际工作缸变形对铰链梁的侧向力,对六面顶液压机铰链梁的受力进行分析计算。模型计算表明:铰链梁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凸耳通孔处,最大应力值为243MPa;铰链梁轴向最大相对位移出现在铰链梁的底部,长期工作后,铰链梁底部会沿y轴反方向发生微凸,是铰链梁凸耳和底部可能断裂的原因。
为高效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扩展联合多目标差分进化方法(ECMODE)。该方法借助整数变量连续化方法,把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 问题转换成只有连续变量的非线性规划(NLP)问题,再采用联合多目标的差分进化方法(CMODE) 来求解。通过对7个MINLP测试问题的计算研究,验证了ECMODE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获得的寻优结果优于文献报道的MDE和DETL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传统蚁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计算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方面的缺陷。通过对蚁群信息素更新、策略选择、参数选择等各方面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更加高效的多处理机调度蚁群优化算法。实验证明:与其他优化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更好的调度策略,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有效性及优良的全局优化性能。
针对物联网通信协议安全性不足和使用非形式化方法进行分析时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物联网安全通信协议,建立了协议主体模型和攻击者模型,采用通信顺序进程CSP的形式化方法对协议模型进行了分析。该通信协议对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采用的加密方式是散列函数结合异或运算。协议主体进行了相互认证,认证服务器为协议主体通信分配了会话密钥,解决了读写器非法扫描和信息安全传送的问题。利用故障发散改进检测器(FDR)对该协议模型CSP进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协议主体进行了相互认证,会话密钥是安全的,所提出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是安全可靠的,CSP方法用于分析协议的安全性是可行的。
基于间隙Diffie-Hellman(GDH)群,构造了一种应用于无线网络的在线/离线签名算法。该算法减轻了无线网络环境下终端的在线计算量,同时保证签名的安全性,适合于终端计算能力比较弱的无线网络通讯环境。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实验箱模块固定、不易进行二次开发、不便于演示等缺点,设计开发了基于Flash的通信原理虚拟实验平台。该平台与传统实验设备相结合,采用软件模拟及编程等方法,可实现交互式实时动态演示,有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及学生的学习理解,同时可以对传统实验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
详述了柔性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器件组装与封装方式、低温沉积和Na掺杂等关键技术、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进展以及柔性基板的选材要求和分类等,分析了其研究开发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
为改善松香产品易结晶、易氧化变色及软化点低等问题,在无惰性气体保护下对精制松香进行了酯化改性。考查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原辅料配比、酯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酯化温度270℃、酯化时间8h、m(催化剂)∶m(松香)=0.15%、m(季戊四醇)∶m(松香)=12%、搅拌速度60r/min。依据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扩大生产试验,该条件下产品产率为(以精制松香计)106%,颜色(Hazen)40,酸值20mgKOH/g,软化点103℃。产品改性效果良好。
采用农业废弃物柚子皮制备活性炭用于吸附去除废水中的磷,研究了溶液中磷的初始浓度、柚皮基活性炭投加量、pH和温度等因素对磷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pH值为2、6和10时,制备的活性炭样品对磷的吸附量变化不大;在温度20~50℃范围,吸附量变化并不明显(0.60~0.69mg/g),40℃时,磷的吸附量接近最大值(0.69mg/g);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数据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的表观活化能为42.03kJ/mol,柚皮基活性炭对磷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利用统计软件对南宁市2001—2010年空气污染指数及主要污染物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南宁市的空气污染主要与可吸入颗粒物密切相关,2005—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2010年后又有所上升。据此分析了南宁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其危害性,并在城市环境质量监管、城市合理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等问题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广西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选取入湖污染物作为外部指标、营养状态作为环境要素指标、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作为生态指标,采用对比法分析了桂林市“两江四湖” 工程实施前后四湖生态健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为桂林市四湖的生态健康管理提供了依据。评价结果表明:改造前(1996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介于85~90,改造后(2005年)BOD5、TN和TP等入湖污染物削减了77%以上,使得TLI降至48~54,多样性指数介于3.6~5.1,即目前四湖的健康状况较“两江四湖” 工程实施前有了明显好转,但是还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处于富营养化边缘。因此,应适当增加从漓江引入的水量和加强生态建设,以进一步促进桂林四湖生态向健康方向发展。
提出了一种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一致性和排序的新方法。首先根据已有的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定义给出了其一致性等价定义,通过定义导出矩阵,给出了完全一致性判别方法和满意一致指标,并根据此指标给出了一种完全一致性的逼近方法和满意一致的调整方法。最后通过对实互反判断矩阵权重公式的推广给出了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一个权重计算公式,算例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