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通克铜镍矿区植被属土砾质荒漠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群落为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_albae(Krasch.)Poljak),主要伴生植物有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Pall.)Bunge), 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等。通过对该区植物地球化学及植物对元素的积聚性研究,发现本区植物主要为富Ca、Mg贫K、Na地球化学类型。从区域背景→矿区背景→矿床上部,植物群落总体和多数植物种属的成矿及伴生元素含量逐渐增高;概率分布曲线从单峰正态分布到多峰分布;元素在不同植物种属中的分配不均匀。区域背景植物中的Cu、Ni含量与大多数元素呈正相关的关系;矿床上部Cu、Ni与其他元素正相关程度降低甚至出现负相关。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和屏障效应。植物中积聚系数大的元素其衬度反而降低,积聚系数小的其衬度反而增高。本区白茎绢蒿、小蓬、冷蒿等植物可作为植物地球化学勘查的重要采样介质;驼绒藜、角果藜等可作为辅助采样介质。Cu、Ni、Ag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指示元素;Pb、As、Bi、Co、Au可作为一般性指示元素;Zn、Cr、Mn、Mo不宜作为指示元素。
广西合浦县耀康高岭土矿是一个探明资源量达1.977亿t、淘洗精矿量达7500万t的超大型矿床,延展面积约16km2,矿体平均厚度12.86m;矿石的矿物成分以石英(30% ~48%)、高岭石(20% ~35%)、云母类矿物(14% ~35%)为主,副矿物<1%。该高岭土矿赋存于加里东晚期钾长花岗岩风化壳内,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顶底板呈缓波状起伏,覆盖于花岗岩之上。该矿床是一个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残余型矿床,风化作用是其主要的成矿机理。成矿原岩那车垌钾长花岗岩体,其长石含量高(>60%)而含铁钛量低(<1.5%);区域内多期次断裂活动造成矿区韧性变形构造发育,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等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分解;该区长石蚀变为高岭石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长石—绢云母—高岭石和长石—高岭石
地质体三维形态的多样化导致建模过程十分复杂,不同矿区的建模过程是不一样的。以金厂矿区地质建模为例,探讨建模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三维角度重新认识矿区地质体特征,这对了解地质体相互穿插关系以及深部找矿都十分重要。利用3DMine软件在矿区建立了矿山数据库,根据矿区地质特征采用了不同的建模流程。对主要地质体的三维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发现:0号角砾岩筒呈典型筒状;J_1号矿体在浅部为漏斗状,而在深部却是圆柱状;14号矿体为近直立圆柱状。同时,以邢家沟14号矿体为例,对各地质体的三维形态与接触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该区成矿条件良好,但14号矿体不会向深部延伸,深部找矿意义不大。
采用镜下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对纳米比亚库内内Kaokoveld透视石(Diop_Ka)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透视石晶体呈柱状,由六方柱和菱面体组成,绿色-浅蓝绿色,玻璃光泽,与水晶、砷钒铅矿等矿物共生。Diop _Ka中CuO含量只有45.02%~45.48%,而SiO2含量高达42.33% ~42.69%;CuO含量低于Diop_Ts(纳米比亚Tsumeb)和Diop_Ta(刚果Tantara),SiO2含量则高于后两产地的。成分的变化导致其晶体结构骨架轻微的收缩,是引起Diop_Ka透视石红外光谱在900~1200cm-1,拉曼光谱在561cm-1附近、800和836cm-1处的强度和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Diop_Ka在可见光区的最大透过窗口在500nm附近,导致其呈现绿色-浅蓝绿色。
为探究甚低频电磁法(VLF-EM)和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EH4)的组合运用对浅覆盖区萤石矿床的勘查效果,以内蒙古林西县水头萤石矿床为例,开展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的定位预测工作。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通过对VLF-EM和EH4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解译,并结合地质事实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VLF-EM可以快速判定浅部(一般<60m)低阻带展布特征和定位构造格局,EH4能够探明构造低阻带在深部空间(可达1000m左右)的延伸变化信息;两者的有效组合,一浅一深,可以做到相互检验和优势互补,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能够有效地预测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
水化学特征分析是研究岩溶地下河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选取桂林寨底地下河为研究对象,研究寨底地下河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包括水化学类型、水质的矿化度和硬度,不同区域K+、Na+、Ca2+、Mg2+、SO2-4 、Cl-、、HCO-3离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运用离子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大部分属于微硬水,矿化度与Ca2+、HCO-3呈显著相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寨底地下河系统的离子来源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白云岩溶解,易受到地表污染源和人为污染的影响,且具有区域分布规律。
示踪试验具有实际操作简单方便、生产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等特点,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对岩溶管道的探究、地下水空间分布、堤坝渗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文综述了岩溶地下河的定量示踪技术,包括示踪剂的选用、监测以及数据解释。现有研究表明,荧光素钠是国际上首选的人工示踪剂,高精度、高密度和多指标的自动检测技术是获得高质量示踪数据的重要基础。定量示踪研究能够提供可用于分析地下水流场、水文地质结构等的示踪剂滞留时间、迁移速度、弥散系数等水力参数,可为岩溶地下河生态脆弱性评价和溶质运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多组平面及空间纸质结构模型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分析平面和空间纸质模型破坏形式与机理,研究空间与平面结构型式极限承载力与荷重比随高度、卷杆层数、长宽比等因素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平面结构破坏形态表现为竖向平面外弯曲失稳,空间结构的破坏形态表现为弯扭失稳;通过增加斜向支撑和节点处杆件的厚度不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但可以提高结构延性,延缓结构破坏的时间;局部加厚竖向构件可以显著延缓结构的破坏速度。
为研究西南岩溶建筑地基岩溶发育的统一规律,在收集了200多份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广东、福建等西南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4个建筑场地共划分为58个亚区,分析其地基溶蚀程度的深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南岩溶地区工程建设中,尽管不同建筑岩溶地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动力和气候条件等岩溶发育条件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只要该场地处于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且下伏基岩为纯碳酸盐岩或较纯的碳酸盐岩夹层,则其溶蚀程度一般具有随深度增大而呈指数衰减的规律。
对桂林市雁山区某工地红黏土进行烘干,分别在不同水泥掺入比以及不同含水率下进行快剪试验。为找出水泥改良红黏土的最佳条件,研究了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红黏土的抗剪强度与水泥掺量的关系;相同水泥掺量条件下,红黏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相同含水率下,水泥土的抗剪强度随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大;而在相同水泥掺入比情况下,水泥土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将试验数据进行直线拟合绘制图表分析,以此来找出较为合适的水泥掺量及含水率。结果表明,水泥掺入比在9% ~13%,含水率为40%时,土的抗剪强度增加最为明显。
为研究不同干密度下红黏土剪切变形特性,采用人工方法制备不同干密度的红黏土试样,进行了重塑红黏土的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重塑红黏土随干密度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4种不同类型,由弱塑性类型依次向硬化性、强塑性、软化性类型发展,剪切峰值提高;微观孔隙的平均孔径逐渐减小,微观结构从粒斑状结构发展至叠片状,在高干密度情况出现剪切带;分别对不同应力-应变曲线类型进行拟合分析,并讨论了各种曲线类型的数学模型的适用性。
土体含水量是岩土工程的重要参数。为了测量这一参数,在分析现有土壤含水量测试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微电子流效应测定土中含水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传感器与被测土样耦合在一起,然后对传感器施加100MHz的高频交流电流,并产生交流磁场,使被测土样中的电子作同频率的自旋极化运动,从而产生微电子流,通过微电子流的强弱来分辨出水分含量高低。对黄河粉土和桂林红黏土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质量、不同密实程度条件下土样的吸水量和吸水速率,并用已知干密度和含水量的环刀样对传感器进行了初步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测出土样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可测定环刀样和小到0.3g土样的含水量。
针对大型石化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建立了CFG复合地基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桩间距下复合地基受力和变形特性,探讨了软土夹层对复合地基的影响,在桩间土加固深度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不同基础尺寸的临界加固深度。此外,通过变桩长和变桩距方法,对复合地基进行了变刚度调平。研究表明:基础沉降和差异沉降与荷载成线性关系,基础两侧约1/3直径范围内CFG桩可采用变桩长或变桩距方法优化;桩间土体不加固时,桩间距不宜大于6d;软土夹层埋深10m以上,其对CFG复合桩基的影响基本可忽略;不同基础尺寸下临界加固深度约为6m;变桩长或桩距方法均能控制基础沉降和差异,但需根据工程条件和实际地质情况合理选用。
采用四周约束平板法测试系统,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及硅灰不同掺量比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的影响,同时对其开裂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的掺入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粉煤灰的抑制效果要优于矿渣;硅灰的掺入加剧了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开裂,并随着掺量的增加开裂愈加明显。
针对国内外硫酸盐腐蚀环境中再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鲜有研究的现状,采用10%Na2SO4溶液加速劣化下的真空饱水冻融循环劈裂试验,研究在硫酸盐腐蚀介质中,橡胶颗粒的粒径和掺量对再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抗冻融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TSR值逐渐降低,空隙率逐渐增大,高浓度饱和硫酸盐腐蚀环境加速劣化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在冻融循环次数一致的条件下,掺加小橡胶颗粒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TSR值优于普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TSR值和掺加大橡胶颗粒再生沥青混合料的TSR值。在最佳橡胶颗粒掺量下,掺加小橡胶颗粒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冻融性能最优。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非线性、非平稳的特性,将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引入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中对TEC值进行预报。采用2010—2013年IGS中心提供的不同经纬度活跃期、平静期前10天电离层TEC观测数据,分别使用WARIMA和ARIMA建模预报后5天TEC值。对两种模型预报结果与IGS中心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并统计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引入小波分析的ARIMA模型对TEC值预报精度的提高有良好作用。最后单独采用WARIMA模型预报50天TEC值,通过对50天TEC预报值相对精度的统计,说明WARIMA模型对TEC值中长期的预报具有可行性。
在GPS高程拟合中,传统拟合方法存在多数据、过学习、泛化能力弱等缺点,导致拟合结果精度欠缺,为此提出了LS_SVM拟合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对LS_SVM模型的初始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LS_SVM模型较传统单一的二次曲面拟合法、BP神经网络、LS_SVM等模型拟合精度高。
针对滑坡变形具有非平稳性、非线性与随机性变化特点,提出将小波分解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滑坡变形预测。通过实验进行小波分解及不同低频-高频分量组合的预测,着重分析了不同的小波分解层数、分量组合形式以及预测步长对滑坡变形预测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选取适当的分解层数、合理的低频-高频分量组合与预测步长,才能得到最优的预测效果。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对于滑坡变形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网络要素服务是一种基于HTTP协议访问和更新矢量地理要素的接口规范。在面向Web服务的应用环境下,用户的查询请求往往需要访问多个WFS服务,并且将服务的结果综合后得到最终结果。由于在WFS服务端生成GML、网络间传输、客户端解析等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成为WFS服务分布式集成应用的瓶颈。本文基于空间半连接和迭代区域划分的分布式WFS服务查询优化策略,为避免针对各子区域盲目地执行空间半连接,提出一种基于过滤率估算的改进方法,即根据在各子区域采用不同下载方法的空间对象过滤预估效果,决定其数据下载方法。实验证明,预先估算过滤率可提高优化策略的稳定性。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碱性及三聚氰胺和蔗糖过量的条件下,通过测量蔗糖、三聚氰胺和甲醛反应体系中甲醛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研究了蔗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蔗糖、三聚氰胺和甲醛反应对甲醛为一级反应,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3.51kJ/mol;蔗糖、三聚氰胺和甲醛的反应机理为三元共缩聚和以蔗糖作为稳定剂的物理交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研究水分子在配合物的质子传导性能方面的作用,用稀土Pr3+与草酸反应得到一个新颖的配合物Pr2(ox)3(H2O)6·4H2O,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结构研究表明,该配合物由Pr3+与草酸根配体连接成六元环,并进一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与配位水分子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堆积成三维框架结构。在80℃无外加湿度条件下配合物的质子传导率达到最大值4.88×10-4 S/cm,结合其结构特点,证实配合物中的氢键通路是水体系中实现质子传递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说明了稀土离子上的配位水分子是一类好的质子给体。
以碳二亚胺法合成了对目标植物多肽激素具有高特异性、强亲和作用的适配体功能化磁性纳米量子点荧光探针(Fe3O4@mSiO2 _ QDs_ Apt),研究了其选择性和荧光特性。首先在Fe3O4 磁性纳米粒子上包裹一层二氧化硅以克服Fe3O4磁性纳米粒子自身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易团聚以及被缓慢化学腐蚀等缺点。通过自组装、静电作用、共价作用实现Fe3O4@mSiO2 表面修饰氨基,再以碳二亚胺法偶联上量子点和系统素适配体。通过对体系中缓冲液及其pH值等条件的优化,Fe3O4@mSiO2_ QDs_ Apt在pH8.6的Tris_ HCl缓冲液体系中荧光最强,并能与目标系统素多肽特异性结合,使探针的荧光发生猝灭,猝灭程度随加入目标多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Fe3O4@mSiO2 _ QDs_ Apt探针对不同多肽的识别能力不同。与适配体功能化量子点荧光探针(QDs_ Apt)相比较,Fe3O4@mSiO2_ QDs_ Apt的荧光强度有所降低,但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不变,由此拓展了QDs_ Apt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在pH3.5的NaOH-H2SO4缓冲溶液中,牛血红蛋白催化H2O2 氧化香豆素生成7_ 羟基香豆素,导致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该氧化产物在456nm处有最大荧光强度。实验表明:在456nm处,体系的荧光增加值ΔF与H2O2的浓度在3.940×10-7~7.8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5,检出限为1.25×10-8mol/L。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度高的检测水样中痕量H2O2的荧光新方法。该方法已用于雨水及消毒液中H2O2的测定,结果满意。
分别采用HNO3-HF-HClO4和HNO3-HF-H2SO4 消解体系电热板消化,国家标准物质绘制工作曲线,ICP_ MS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7种金属元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酸消解体系消化样品,优化仪器条件参数,各元素测定的线性相关系数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5~1.2μg/g,精密度均小于4.05%。选用海洋沉积物(GBW07316、GBW07334和GBW07335)和水系沉积物(GBW07309)国家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误差范围内。该法快速简便且符合分析要求,适合批量海洋沉积物样品的测定。
以玉竹为原料,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_ AES和ICP_ MS测定样品中的23种元素,其中K含量最高,达8652μg/g;Ca、Mg、Al、Fe的含量依次为2158、696、444和191μg/g;Pb、Cd、Tl含量分别为0.71、0.43、0.063μg/g;Be含量最少,仅0.028μg/g。经3个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并且所有元素精密度(n=12)在0.5% ~6.9%。
采用碱法和Tris_ HCl提取法,研究了V胁迫对不同蔬菜叶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V胁迫量的增加,枸杞和芥菜叶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V胁迫量达50mg·kg-1时,碱法提取枸杞叶和芥菜叶蛋白含量分别达最大值127.07和41.76mg·g-1,茎中蛋白含量分别为143.51和23.54mg·g-1。随胁迫时间增加,枸杞叶蛋白含量减少,在V胁迫量100mg·kg-1,胁迫时间80d时,碱法和Tris_HCl提取叶蛋白含量分别为86.68和28.65mg·g-1;胁迫时间120d则分别为74.86和23.52mg·g-1。当V胁迫量>100mg·kg-1,枸杞叶蛋白含量下降并趋于平稳。可能V胁迫量较低时,枸杞植物诱导产生具有相关解毒机制的蛋白,表现为叶蛋白含量增加;当V胁迫量超过枸杞植物的耐受限度,维持生命活动的蛋白受到V的毒害变性失活,表现为叶蛋白含量下降。
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_13描述子对57种抗生素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应用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方法(VSMP)选择最佳描述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57种抗生素化合物对小鼠的静脉注射半数致死剂量(pLD50)与5个MEDV_13描述子之间定量结构毒性关系模型。采用留一法(LOO)交叉验证、留多法(LMO)交叉验证、y_随机化验证和自举法等内部验证方法,以及模型外部验证和Golbraikh_Tropsha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和评价,获得外部验证统计量Q2F1,Q2F2 和Q2F3,均为0.87,CCC为0.94,2 为0.83。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高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结构碎片>C<、>N—、—OH、=O 是影响57种抗生素化合物对小鼠毒性的最主要因素。
废矿物油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保护环境免受污染,同时实现资源的回收,对炼油厂排出的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为了实现废矿物油高效的油水分离,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引入超声陶瓷膜处理废矿物油。通过测量膜通量的变化,重点考察膜孔径、膜材质、温度、压差、超声振动频率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膜孔径为200nm,膜材质为氧化锆膜管,温度为40℃,压差为0.1MPa,超声频率为20~25kHz;在超声条件下,膜通量可达到500L·m-2·h-1左右,对油的截留率达99.9%。
通过分析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提出由省级政府以单位土地面积向次一级政府分配排污权初始指标,再由次一级政府实施人均分配排污权的制度设想,由此构建一个拉格朗日函数,得到一个单位排污量的影子价格。分析论证了影子价格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市场中协调、平衡各方主体的均衡价格,同时也是企业在排污权市场中实现排污权有偿转让或增加购买时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一分配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这一制度安排,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也能降低制度运行与监管成本,提高制度效率,促进地方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了使电感储能系统中高压电容器充电过程更加准确、安全、高效,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高隔离度高压电容器充电调压系统。该系统使用C8051F020单片机来采集电压、控制调压器、控制充放电以及显示数据,通过使用光纤通信的隔离手段保证了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一种根据电容器充电原理设计的电容充电延时算法能够使电容器充电电压达到99%的精确度。
针对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参数化产品族优化设计存在优化的效率及其有效性取决于算法优劣的问题,鉴于SPEA2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具有运算速度较快、稳定性较强、解分布均匀性较高等特点,研究了基于SPEA2的参数化产品族优化设计。将参数化产品族优化设计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进行实例产品独立优化,基于设计变量的变异系数决定平台常量和可调节变量集合,并决定平台常量取值;第2阶段进行基于产品平台的产品族优化设计,获得实例产品的可调节变量取值。以通用电动机产品族优化设计为例,其优化结果表明,采用SPEA2求解时产品族的综合性能得到了较显著的提高。
结合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电路组成,使用仿真软件Simulink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流环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阻尼系数越大,超调量越大,上升时间越短,当阻尼系数为0.5时,电流环性能达到最优。在电流环性能最优时:空载运行条件下,系统稳定转速随给定电压变小而变小;额定负载条件下,通过较长上升时间,达到额定转速。抗扰性检验表明,该系统抗扰性较强。
在交通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车牌识别技术对于公路车辆监管以及车辆轨迹跟踪越来越重要,考虑到庞大的车辆信息数据量,单机处理数据能力已不能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本文在详细研究分布式处理平台Hadoop的工作原理后,利用其强大的HDFS存储系统与MapReduce数据处理方案,通过Java对Matlab的调用,简化了识别程序,搭建了分布式处理平台,即使在数据量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车牌识别分布式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2000张以上的车牌图像时,运行效率提升了2倍左右。
鉴于能源消费量具有趋势性、非平稳性等特点,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只能反映能源消费量的部分信息,预测结果不太理想。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二次误差校正ARIMA模型的能源消费预测方法:首先采用ARIMA模型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初步预测,然后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PLS_SVM)对残差序列数据中未被解释的部分进行分析和拟合,并对未来的残差进行预测。最后利用所得残差预测值对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值进行校正。对福建省1978—2012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ARIMA等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是一种有效的能源消费量预测方法。
现有的手势识别都是采用空间算法计算手势的空间运动轨迹,模块较多、算法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对于车载娱乐影音系统而言功能过于繁杂,而且成本高显得华而不实。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坐标变换的手势识别算法及其在实际车载娱乐影音系统的运用。此算法主要用于车载娱乐影音系统的手势识别模块,其特点是可迅速准确识别驾驶员的手势状态,使其在不影响驾驶的情况下,更加方便地进行娱乐影音系统的各种操作。
从现实中鸟的搜索方式中得到灵感,提出一种新的变异粒子群算法,称之为采用多搜索模式的粒子群优化算法(MMPSO)。该算法中的每个粒子使用3种搜索模式在搜索空间中搜索食物,可随时调整其搜索方式。在数值仿真实验中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高维复杂优化问题用来测试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避免粒子陷入局部最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早收敛现象的发生,可用于求解高维复杂函数的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