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华夏地块西部煌斑岩类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回龙圩云煌岩形成时代为172Ma,斑晶为金云母,全岩主要化学成分SiO247.84% ~48.91%、Al2O311.42% ~12.35%、CaO10.91% ~13.14%、K2O2.34% ~3.65%,Mg#为64~71,为钾玄质碱性基性岩。云煌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71~18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REE/HREE=10~11),δEu=0.85~0.87,类似洋岛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微量元素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云煌岩(87Sr/86Sr)i为0.705930~0.706170,(143Nd/144Nd)i为0.512334~0.512379,εNd(t)值为-0.74 ~-1.61;全岩δ18OV-SMOW 值为9.7‰。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回龙圩云煌岩为受富集组分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富集组分为来自软流圈的含上地壳或俯冲洋壳沉积物的流体。华夏地块西部沿祁东至罗城一带分布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煌斑岩类和碱性玄武岩表明,区域上在这3个阶段有深大断裂活动,意味着华夏地块西部地区从晚三叠世以来就转换为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该背景激活了长期存在的薄弱地带,华夏地块西部有煌斑岩类和碱性玄武岩分布的祁东至罗城一线可能是华夏地块西缘与扬子地块的分界线。
桂东北平乐县位于华南地区的南侧,南岭成矿带的西段,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利用LA-ICPMS法对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合前人资料得到沙子煌斑岩的侵位年龄晚于163Ma。结合已有对华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认为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为燕山早期的产物,与华南中-晚侏罗世形成的大量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同一次岩浆热事件;华南在中-晚侏罗世仍为伸展状态;对沙子煌斑岩的锆石进行Hf同位素分析显示,其εHf(t)值范围为-29.55~12.81、TDM2值为3.95~1.00Ga,研究区很可能存在古太古代-古元古代的隐藏地壳。
为探讨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岩浆侵位时代、起源及构造环境,对丽江地区小桥头岩体开展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小桥头岩体由石英二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组成,其中锆石U-Pb的年龄分别为35.47±0.48Ma(MSWD=0.49,n=11)和34.70±0.54Ma(MSWD=0.1,n=10),形成于始新世晚期;两者岩浆锆石具有一致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HREE强烈富集(CeN/YbN =0.00~0.55),强Ce正异常(δCe=1.2~179.4)和较弱Eu负异常(δEu=0.38~0.88),高Nb(1.26~51.07)×10-6、Ta(0.19~1.52)×10-6、Hf(0.98% ~1.39%)含量,是演化程度高的岩浆产物。根据锆石Ti温度计,得出岩浆锆石结晶温度小于800℃。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桥头岩体的形成除了下
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外,还有幔源物质的混入,是印度-亚洲大陆晚碰撞阶段的岩浆事件记录。
九龙江铀矿床位于诸广山三九地区的三江口矿区,为研究矿床南部石壁窝矿段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取正常花岗岩、蚀变花岗岩、矿化构造岩及各类矿物的岩矿心样,进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均具有类似的富LREE及负Eu异常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石壁窝矿段的正常花岗岩ΣREE=237.26×10-6;LREE/HREE=12.05,(La/Yb)N =22.31,(La/Sm)N =3.32,(Gd/Yb)N =3.87,稀土元素分异程度明显要高于三九地区;各样品的δEu<1、δCe≈1,反映该地段处于相对还原的环境;Sm/Nd、La/Sm-La、(La/Pr)N、Y/Ho等值及矿物学特征均暗示该矿段岩体成岩岩浆、成矿流体可能混入少量幔源组分或受幔源流体改造。石壁窝矿段的铀矿化受LREE/HREE值、Eu/ΣREE值制约,具有成矿后多期次改造的成矿地质特征,整体成矿地质背景较为优越。
Caspiche斑岩型Au-Cu矿床是智利北部马里昆冈金-银-铜成矿带上的一个世界级矿床,也是南美洲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矿床之一,矿床金储量约716t,铜储量约266万t。该矿床发现历史漫长,先后有3家公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勘查工作,直到2007年才最终被发现。这样一个位于研究程度很高的成矿带上的世界级矿床,却经历了如此长的勘查周期,表明矿床本身及勘查工作一定具有其独特性,其经验对同类矿床的勘查必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经对勘查过程的详细分析,总结其经验主要为:(1)地质条件与矿床类型的认识是勘查工作最重要的基础;(2)传统地质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有效的勘查方法;(3)详尽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可迅速缩小靶区,节省投入;(4)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商业勘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性矿山废水(NMD)及重金属释放污染问题容易被忽视。以广西珊瑚钨锡矿石英脉型矿石选余的尾矿即硅质尾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尾矿酸-碱估算,以及地质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迁移污染效应(元素可交换态含量)等评价方法,分析珊瑚硅质尾矿的中和能力与重金属(Cd、Zn、Pb、Cu及As)释放污染的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1)珊瑚尾矿的中和能力较强(平均中和潜力比率NPR=4.74,平均净产酸潜力NAPP=-41.2kgH2SO4/t),并且硫含量较低(平均总硫TS=0.60%),不存在释放酸性矿山废水(AMD)的危险,属于非释酸尾矿。尾矿的酸中和矿物主要是方解石和白云石,其持续风化分解释碱可维持尾矿渗滤水呈近中性,即产生NMD;(2)该尾矿中As、Cd的含量较高且迁移性强,是矿区尾矿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子;而矿区发生尾矿源Pb、Cu污染的可能性较小。综合上述,珊瑚硅质尾矿在风化作用下伴随NMD渗出,可能产生As、Cd(Zn)释放污染。因此,NMD释放尾矿/非释酸尾矿也具有产生重金属污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以石家庄滹沱河典型地区为对象,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地下水高硬度的成因。研究区地下水总硬度超标严重,超标率为85.2%,地下水总硬度与pH和井深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与TDS和NO3-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聚类分析将地下水分成了3种类型,从Ⅰ类至Ⅲ类水,SO42-和Cl-以及Na+K毫克当量百分数在逐渐增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地下水化学组分(尤其是总硬度)的因素有:由工业和生活污染引起的钙镁碳酸盐及硅酸盐的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换反应,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环境,其贡献率分别为56.3%、17.4%和12.5%。
针对基于互相关成像条件的探地雷达(GPR)逆时偏移在地下介质的非反射点处易产生强噪声的不足,根据偏移速度模型中每个成像点的主反射时间,设计一个时间窗函数以压制时间窗外的噪声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窗互相关成像条件的GPR逆时偏移算法。其中,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用于计算正传和反传电磁波场,时间窗内正传与反传电磁波场的归一化互相关计算结果作为权系数作用于基于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的GPR逆时偏移剖面,拉普拉斯滤波用于压制低频噪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基于时间窗互相关成像条件的GPR逆时偏移程序,利用该程序对两个典型的GPR模型的正演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的逆时偏移结果,基于时间窗互相关成像条件的GPR逆时偏移剖面的低频噪声更弱、杂波干扰更小、空间分辨率更高、成像精度更好。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化交融和折射下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所折射的建筑符号与建筑元素的空间表达。系统梳理得出多民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形式、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凝练出景区周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景观资源,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通过3根配置水平腹筋高强钢筋RPC简支梁的剪切破坏试验,探究水平腹筋配筋率对试件的裂缝开展、挠度变化和抗剪承载力等的影响,并构建水平腹筋RPC简支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腹筋RPC简支梁在加载初期,无论是跨中截面还是剪跨区截面均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但是斜裂缝开展后,剪跨区截面的应变平截面假定随即消失;水平腹筋类似纵筋的销栓作用,对试验梁的斜裂缝宽度和抗剪承载力均有一定影响,配筋根数和排数越多,试验梁的斜裂缝宽度越小,抗剪承载力越高;基于拉-压杆桁架模型,考虑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拉-压复合应力状态下的软化现象,构建水平腹筋RPC简支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普通表层粘贴CFRP板对提高正常使用阶段梁的变形能力作用有限,通过施加预应力研究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梁的挠度计算方法,对现有混凝土梁挠度计算方法(直接双线法、有效惯性矩法及曲率积分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总结出适用于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挠度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结果与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鉴于FRP筋与钢筋之间、珊瑚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之间的物理力学特性差别,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理论无法准确描述FRP筋-珊瑚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行为。在已有研究成果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FRP筋与珊瑚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并求解基于该模型上升段的粘结-滑移微分方程解答,利用该模型推导出FRP筋在珊瑚混凝土构件中的最小锚固长度的理论公式,并引入珊瑚混凝土修正系数。结果表明:该模型测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研究成果为FRP筋与珊瑚混凝土的粘结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土中水是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土颗粒的结合形态也是影响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含水率下土体的收缩试验和袖珍贯入试验,研究了土中水的形态对土体收缩性及贯入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中水的结合形态对土体收缩性及贯入强度有显著影响,最大吸着水含量是一个临界点。土体初始含水量高于临界值时,随含水量的增加,土体收缩变形急剧递增,贯入强度递减;土体初始含水量低于临界值时,随含水量的减少,土体收缩变形变化微小,贯入强度递减。
高压实膨润土吸水后高度膨胀能提高其“自愈能力”,同时也可能会对围岩和核废料金属罐产生损伤,故调控膨润土的胀缩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掺入4%不同质量比纳米氧化钙(nano-CaO),抑制膨润土的胀-缩性能。结果表明,干密度1.40g/cm3纯膨润土的膨胀率为148%,收缩稳定后的收缩量为63.2%;添加4%纳米氧化钙后膨胀率为70%,收缩稳定后的收缩量为34.8%,说明纳米氧化钙可以抑制膨润土的胀缩行为。通过扫描电镜和XRD表征发现,纳米氧化钙与膨润土矿物发生水化反应后生成“针状”的胶凝物质,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另外,孔隙分布特性曲线表明,约束作用下纳米氧化钙水化“消失”会形成新孔隙,蒙脱石吸水膨胀后能充填部分孔隙;但受氧化钙水化作用的影响,蒙脱石膨胀受到抑制,仍会留下部分孔隙未能被充填。与初始压实状态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钙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密实度,但没有纯膨润土膨胀充填的效果理想。
以南宁华丰城深基坑工程施工为基础,考虑土体弹塑性及土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阶段,隧道的位移以向上的竖向位移为主,向坑内的水平位移略小,开挖到基坑底时达到最大值,水平方向为7.96mm,竖直方向为8.69mm;回填阶段改变位移方向,回填完成时达到最大值,水平方向为4.61mm,竖直方向为9.70mm。南宁华丰城深基坑工程施工引起的隧道裂缝宽度均小于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标准10.00mm的要求。
为了研究季冻区冻胀对边坡及其支护的影响机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研究了冻胀对边坡位移、支护内力和塑性区的影响规律。经过计算模拟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冻胀期间,支护面层位移的最大值发生在边坡顶位置和软弱泥岩层的位置;喷锚支护面层最大弯矩值在坡顶附近坡面的1/3位置;支护最大的轴力值和锚杆最大轴力差值在坡底附近坡面的5/6位置,冻胀加大了边坡土体的塑性区,并扩大到软弱泥岩层中
通过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掺入不同长度的剑麻纤维,研究剑麻纤维长度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剑麻纤维能有效抑制试件中的细小裂缝,提高试件抗折强度。试件的抗折强度会随掺入剑麻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剑麻纤维长度超过3cm时,在水泥基体中会出现较严重的结团、缠绕等现象,试件抗折强度增长率降低。当剑麻纤维长度为3cm,龄期为28d时,剑麻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件的抗折强度达到最高。
为了细观地研究水对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准确地描述雨水在沥青混凝土饱和渗流规律,用数字图像方法建立了7种不同孔隙率的沥青混凝土数字模型,利用多松弛时间格子Boltzmann法模拟了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在沥青混凝土渗流过程,发现孔隙率约为14.9%时x方向渗透速度突然增大;y方向渗透速度与孔隙率相关性较差;随着孔隙率增大,模型的孔隙通道复杂性越小;孔隙率约为15.6%时x方向渗透系数和y方向渗透系数突增,x方向渗透系数比y方向渗透系数约大2倍。因此,多松弛时间格子Boltzmann法可细观地描述雨水在沥青混凝土孔隙中渗流规律。
映射函数是对流层延迟改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天顶方向延迟量准确转化为信号传播路径方向的关键。选择一个合适的映射函数对于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选取了山东地区的90个左右CORS站点及周边的6个IGS站(BJFS、CHAN、CHAO、WUHN、SUWN、DAEJ)的2012年1、4、7和10月份的各7天的数据,通过对比在不同高度角下3种映射函数的解算精度,分析了GMF、NMF、VMF1三种映射函数在山东地区对GPS定位精度及可降水量解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山东地区的GPS数据时,当卫星高度角小于15°时,GMF的解算精度略优于其他两者,但3种映射函数的解算精度差别不大;当高度角大于15°时,使用NMF得到的结果的精度略优于其他两者;同时还发现高度角为10°时解算精度最好并且随着高度角的增加,3种映射函数的解算精度也随之变差;因此,在高精度数据处理时,建议将卫星高度角设置为10°,并使用GMF映射函数。
为研究水位波动对燃油泄漏源区BTEX的溶解量影响,开展了多孔介质含水砂槽汽油投注实验,投注物是含有溴化钾的传统汽油和乙醇汽油,并对BTEX浓度进行了分析检测。结合VisualMODFLOW 软件中RT3D模块模拟了水位波动条件下的BTEX溶解量,并运用质量通量方法计算了源区断面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质量通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传统汽油投注一侧,模型内BTEX横向运移显著,且BTEX浓度较另一侧低;质量通量观测值与计算值相近,最大差值为10.7mg/L;通过水位稳定条件下BTEX污染物有效溶解度计算,可确定模型点源污染物投注流量为0.0036m3/d,进一步校正后,得出在水位波动条件下源区BTEX的最大释放量为149.6mg/L,为有效溶解度的2.4倍。
对临桂新区环城水系和会仙岩溶湿地的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等间距布点,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地形分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对研究区域的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源进行识别和解析。结果表明,环城水系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的主要原因是TN和氨氮超标,其次是TP超标;而会仙湿地不同于环城水系,主要是TP超标。受降雨径流污染和人为因素干扰,环城水系的水质丰水期和枯水期污染都重于会仙湿地;环城水系丰水期的水污染重于其枯水期,然而会仙湿地丰水期的水污染轻于其枯水期。水质指标空间分布特征与主成分分析法表明,氮磷污染高负荷主要来自于养殖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探讨了不同浓度PCPs污染物(0,4,8,16mg/L)对禾花鲤不同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PCPs污染物胁迫24h后,对禾花鲤肝胰腺、肌肉、鳃、脾脏、脑、肾脏、心脏等组织抗氧化系统(T-AOC、SOD、CAT、MDA、GST、GSH)的活性分析表明,禾花鲤不同器官组织抗氧化活性不同,T-AOC、CAT和GSH活性具有组织分布特异性。鳃组织中GST、GSH、MDA,肝胰脏中的GST,肾脏中T-AOC、GST和脑组织的T-AOC能有效反映组织的氧化损伤,可作为PCPs污染物对禾花鲤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采用Fe/Cu二元内电解和Fe/Cu/C三元内电解处理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探讨了Fe/Cu和Fe/Cu/C质量比、填料投加量、废水初始pH、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优化了两种内电解的工艺条件,初步分析了二者高COD去除率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Fe/Cu二元内电解和Fe/Cu/C三元内电解的COD去除率均在90%以上;相同条件下,Fe/Cu/C三元内电解COD去除率更高,反应时间更短,填料投加量更少。Fe/Cu和Fe/Cu/C内电解的优化工艺条件分别为:Fe/Cu质量比4∶5,填料投加量27g/L,初始pH=6,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20℃;Fe/Cu/C质量比4∶5∶1,填料投加量20g/L,初始pH=6,反应时间12h,反应温度20℃。Fe/Cu和Fe/Cu/C内电解高COD去除率的原因可能是:微米级填料提高了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形成了更多的微原电池;填料具有一定的纳米铁的特性。
硫酸储罐泄漏事故虽然很罕见,但由于罐中所含的SO42- 的浓度极高,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预测这种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南宁某饲料添加剂厂为例,利用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地下水位监测获得该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单元范围及其水文地质环境条件,通过钻孔注水试验测定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再运用GMS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及地下水污染晕运移预测结果图。结果表明:硫酸储罐泄漏10000d后,含水层中SO42- 污染晕中心点的浓度仍高达788050mg/L(已降至原浓度的44.6%)。另外,由于项目所在地的地层透水性差,污染物的迁移非常缓慢,污染晕的净化作用主要靠含水层缓慢的稀释作用得以实现,所以含水层得到完全净化的时间将十分漫长。
在人体目标的雷达自动识别中,常用提取到的人体微多普勒特征对人体运动状态或动作姿态进行识别。受人体多变姿态和躯干强回波的影响,人体微多普勒特征有时是微弱和模糊的,难以稳定提取并用于分类。本文使用超宽带雷达录取了人体动作的高分辨率距离像,由连续多帧距离像构建了覆盖整个动作的时间-距离像,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时间-距离像的分层特征并进行了分类,对9种动作的平均分类精度达到了96.67%。实验结果验证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基于时间-距离像的人体动作分类是可行和有效的。
针对传统基于图像的水墨画绘制方法生成的图像只具备水墨画的一些基本特征,不能给其指定某一种风格,使得生成的图像显得呆板、缺乏意境层次的表达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墨画合成方法。该算法调整一个训练完成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定义图像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卷积层映射的特征响应的表示,以及特征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先对照片作对比度增强预处理,然后在一张随机的图像上,匹配照片的特征响应来获取内容信息,匹配水墨画的特征响应相互关系来获取风格信息。实验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墨画合成方法可以生成效果较好的水墨画图像,既保留了原照片轮廓信息,又带有原水墨画整体纹理信息,对水墨画灰度图像的风格合成效果出色。
以2015年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夜光空间分布、典型城市剖面、区域建筑密度指数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地形背景下的山区与平原地区夜光分布的空间特征,构建县级尺度夜光强度指数与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两种地形背景下模型的精度,并探讨了NDVI、坡度、海拔对山区夜光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原地区夜光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夜间成像效果优于山区;通过比较模型的相关系数、平均误差等多个指标,平原地区的估算模型明显优于山区县级尺度的回归模型,直接通过夜光强度指数建模估算山区人口与经济水平误差较大;贵州山区夜光分布受NDVI、坡度、海拔的影响显著,夜光强度与NDVI、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夜光像元分布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
运用面向社区的数字化社会创新理念,结合青海水质监测项目,尝试探索新的设计模式。运用社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新通道·三江源” 青海水质监测项目为例,开展青海水生态社区研究和群体需求研究,提出以社区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络,最终输出了该地区的产品及服务系统设计,为水质监测领域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案例借鉴。
为了衡量景观在可持续旅游发展中的贡献情况,遵循建筑学“使用后评价”理念,参考美国景观绩效系列(LPS)、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环境质量评价和景观质量评价相关评价指标,运用频度统计法选取使用频度高的评价指标,通过理论分析法对建成后景观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和主要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重要评价指标,并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保护四方面对建成旅游项目进行评测,包含12个评价项目,24个评价指标,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评价指标直观反映景观的旅游绩效,评估景观在设计过程和开发中是否实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
将空间分析的GIS技术与定量分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利用武汉市2009、2012、2016年3个时间节点的相关数据,分别从武汉市及其辖区两个层次,分析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呈快速增长态势,且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平均占比一直保持最大。由于武汉市游客增速与旅游生态足迹增幅相似,致使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呈相对平稳增长态势。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旅游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历年来武汉市化石能源地足迹占比最大,其次是草地和耕地,三者之和的平均占比超过90%。3个时间节点武汉市各辖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位于主城区的武昌区、江汉区和江岸区,但远城区的旅游生态赤字逐渐加剧,空间分布重心逐渐由主城区向远城区扩散。
从产业联动的微观层面,以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依托家庭、社区、学校、市场及社会等载体,分别从活态化、生态化、区域化的视角,构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相适应,以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传承人保护模式、旅游利用模式以及区域整合模式,为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新道路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