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祥地区位于滇-琼缝合带东段, 是研究古特提斯东部闭合史的重要区域。对凭祥伏波山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Nd 及锆石Hf 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 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 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7±0. 9Ma(MSWD = 0.45),其形成于三叠世早期;样品具高硅(SiO2含量73.88%~75.88%、中铝(Al2O3 为11.61%~12.03%)、中碱(Na2O+K2O为6.89%~7.25%)等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 CNK 值为1. 08~1. 39,属于强过铝质A2型花岗岩;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 并且有较低的εNd(t)值(-10. 9~-10. 2), 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εHf(t)值(-12. 9~-7. 2)具有地壳同位素特征, 反映其岩浆源区为地壳物质。凭祥地区A2 型碱长花岗岩可能是在俯冲的构造背景下, 由华南板块产生局部拉张导致古老的长英质地壳物质减压熔融所形成, 该结果为华南板块中三叠世早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湖南雪峰山地区长界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 毗邻桂北宝坛地区, 橄榄岩中发育低品位镍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长界橄榄岩具有低SiO2 (36. 03% ~ 40. 95%)、Al2O3(5. 39%~6. 54%)、TiO2(0. 42%~0. 54%)和全碱(Na2O+K2O, 0. 11%~0. 36%), 而高MgO(25. 0%~27. 5%)特征; 稀土特征总体显示为稀土元素总量低(ΣREE 平均为24. 3×10-6), 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 HREE均值为3. 61); 微量元素Ba、Nb、P 负异常, Rb 及放射性元素Th、U 正异常。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橄榄岩形成时代, 推断研究区在新元古代处于造山后伸展环境, 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浆沿构造薄弱部位上侵上涌, 当侵入到现存岩浆房时,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 地壳物质加入使S 达到饱和, 从而发生硫化物就地熔离形成浸染状矿化。
研究环斑长石的成因对于进一步认识环斑花岗岩的源区组成和岩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斑长石中钾长石巨晶主要为正长石, 成分为Or61.2~97.87Ab1.99~33. 79An0~5; 斜长石外壳主要为更长石, 成分为Or0~15. 59Ab37. 72~85. 20An7. 98~59. 96。环斑长石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有的成因主要分为岩浆成因和非岩浆成因模式两大类。岩浆成因模式有岩浆混合成因和亚等温减压成因两种; 非岩浆成因机制包括干的亚固溶体出溶-再分布结晶作用和固相线以下流体诱导溶解-再沉淀耦合置换作用。4 种成因假设虽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都能为理解环斑长石的成因提供思路。
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的云南白龙潭磷矿, 因矿层厚、储量高而备受关注。采用XRF 荧光光谱仪和ICP-MS 质谱仪对该矿不同类型磷块岩进行了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测定, 并结合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磷块岩主要含磷矿物为胶磷矿, 且含有小壳动物化石和藻类化石; 小壳动物化石、藻类化石、Ba 富集(41. 1×10-6 ~274. 0×10-6)以及高SO3 含量说明, 生物作用参与了磷块岩的形成, 且对泥晶-球粒的磷块岩作用最明显; 不同类型磷块岩均以富含U、Sr 为特征, 其中泥晶-球粒磷块岩和砾屑磷块岩富含P2O5, 平均值分别为28%和27%; V/ Cr 为0. 42~1. 23、δCe 为0. 33~0. 58、Ceanom 为-0. 53~ -0. 1、SiO2 / Al2O3 为10. 60~58. 45、Al2O3 / MgO 为0. 04~11. 0、镁铝含量比m>10、Sr/ Ba>1 等地球化学特征及镜下特征表明, 白龙潭磷块岩形成于高盐度干旱高能浅水的氧化环境;相关关系图及U/ Th>1 表明, 其为伴有热液作用的正常海相沉积;LaN / NdN >1、 δY>1. 5 表明, 沉积后风化淋滤作用主要导致HREE 亏损, 并且部分样品有显微孔洞也表明, 在成岩过程中风化淋滤作用对磷块岩产生了较强作用;Al2O3 / TiO2 平均值为20. 39、Cr/ Zr 为0. 2~5. 0。 多地区相关图解对比表明, 磷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母岩分化,部分母岩为碱性玄武岩,与扬子中部、东部地区磷矿物质来源不同,扬子区磷物质来源是多方向上升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川岔河锡矿是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一个大型锡矿床, 目前控制的锡储量超过8. 17 万t, 成矿年代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对该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的认识。该矿床中, 松草堡堡锡铜矿段相对特殊, 矿体产出于摩挲营花岗岩顶部的断层破碎带中, 锡石与长石、电气石、白云母、黄铜矿等矿物共生; 对锡石开展LA-ICP-MS U-Pb 定年测试, 获得其U-Pb 年龄为892 ± 21 Ma (n =28, MSWD =0. 8), 表明岔河锡矿形成于新元古代, 可能为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碰撞拼合的产物。结合区域和前人的认识,建议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围绕新元古代花岗岩与天宝山组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断裂展开。
为探寻松辽盆地葡北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的增储层位, 对位于该油层之上的萨零组储层开展了滚动挖潜研究。基于岩电特性的测井岩性识别技术, 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的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 建立了针对性储层识别图版及识别标准, 明确了储层展布特征, 落实储量接替层位。萨零组储层发育深湖沉积, 湖相泥岩背景下存在局部发育的重力流水道砂质沉积, 具有储集能力及含油显示。对应储层识别标准为: 泥质含量≤30%、孔隙度≥8%、渗透率≥0. 1 mD、声波时差≥10 μs/ ft, 深侧向电阻率同时满足≥34. 9e-0. 016 5DT 和≥8 970 919 200e-0. 3DT 。平面上, 重力流水道呈条形展布, 具有分布面积小、厚度相对较大的特点。井壁取心物性分析表明, 有效孔隙度约为17. 8%, 有效渗透率约2. 23 mD, 储层物性好, 油气显示级别以油斑为主, 储层类型为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综合认为, 萨零组重力流水道储层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藏。
针对常规地震波速测井过程中走时拾取存在一定误差, 处理结果会产生一些虚假的地层分界, 难以满足地球物理勘探的需求, 提出一种基于地表激发、井中接收的地震波测井数据, 利用地震波的走时曲线在地层分界面处其二阶导数出现极大值的特征及上、下地层速度的“判别值C”对井中地层分界进行判定,再根据相邻界面之间的走时数据段所得平均速度, 对井中地层速度变化自上而下进行反演的方法。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反演得出的井中地层层速度曲线与理论模型基本吻合, 深度和层速度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 5 m、14. 22 m/ s;在理论走时数据中加入5%随机扰动, 仍能较好地反演出井中地层速度结构特征;应用该方法对井中的速度分布进行反演, 得到的速度曲线与岩心资料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方法简便、快捷, 能够较准确地刻画测井地层的变化情况与速度结构。
利用海量地质资料构建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 首先需要对建模区的地质资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而进行岩土体结构划分则是其首要环节。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在充分研究成都市中心城区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大量工勘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 建立了满足不同尺度、不同精度三维地质建模需要的岩土体结构分层方案。通过典型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建模示范应用, 岩土体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离散性分析和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可以看出该岩土体结构划分方案合理。研究成果对海量地质资料的标准化建库和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以及提高地质资料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选址和岩土工程勘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但不良地质因素严重制约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为查明常德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地质影响因素, 在收集大量的工程勘察资料及本次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区内地形地貌、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的分布特征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总体地质情况较好, 低山-丘陵地貌、活动断裂主要集中在北部, 开发成本高, 适宜性差, 不适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在沅江两岸平原区、南部低缓丘陵区适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开发前景广阔。在适宜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需解决好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软土及砂土液化层综合地质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 并针对性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为常德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研究钢-碳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混凝土梁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能, 对SFCB 混凝土梁进行重复荷载下的弯曲试验, 分析试验梁在不同荷载水平重复作用下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反应及刚度退化规律等。试验表明: SFCB 混凝土试验梁会出现因锚固不足而引发的弯剪破坏特征, 有限的荷载重复作用对试验梁极限承载力没有明显影响。SFCB 混凝土试验梁屈服后恢复性能比普通钢筋混凝土试验梁优越;钢芯屈服前, 现行规范中SFCB 混凝土梁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接近, 钢芯屈服后, 计算值逐渐小于试验值, 荷载越大差异越为明显, 应充分考虑SFCB 弹性模量的变化和相对滑移的影响。
短吊杆是中、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核心承载构件, 其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严重影响桥梁运营寿命。为了更好地监测拱桥短吊杆受力性能, 采用光纤光栅传感方法和磁通量传感方法两种索力测量方法, 对材质35CrMo、长度5. 0 m、直径85 mm 的钢棒型短吊杆试件进行索力测量试验。通过温度传感特性试验、 短吊杆张拉性能试验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传感方法测量的钢棒型短吊杆线性传感性能、重复性均较好, 光纤光栅传感法索力测量误差约为±6%; 而磁通量传感法索力误差最大为1. 31%, 测量误差稳定在±2%以内。两种测量方法均不受短吊杆长度、 抗弯刚度等边界条件影响, 较为适合拱桥短吊杆索力的长期监测, 磁通量传感法测量短吊杆索力精度更为理想。
为解决系杆拱桥吊杆在活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应力幅值极易导致疲劳破坏的问题, 提出在拱肋与主梁之间增设若干对V 构件, 通过形成一个以拱肋为上弦杆、主梁为下弦杆、V 构件为腹杆的桁式结构,发挥桁式结构承担活载的优越性, 达到降低吊杆应力幅值的目标。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建造一座跨径为50 m 的试验桥, 通过静载试验测试吊杆的应力值, 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 建立模型进一步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佐证, 结果表明: 结构的吊杆应力幅值得到有效减小, 试验值与有限元计算值较为吻合; 仅需增加很少的用钢量, 结构活载作用下吊杆应力幅值和主梁挠度大幅减小。
为了解持续降雨过程中土质渗流边坡的稳定性变化, 用CFD-DEM 耦合方法建立三维土质边坡模型, 设定土壤颗粒之间接触参数以满足土质边坡特征并形成离散元边坡模型, 通过CFD 中DDPM 耦合实现颗粒占用体积分数模型, 基于土壤渗流过程中从非饱和状态到饱和状态进行液桥力API 的开发来实现颗粒在渗流过程中粘结力及流场变化。应用此模型分析饱和状态下边坡失稳的情况, 结果表明: 在整个渗流过程中, 从上部到下部, 由于压实作用, 各监测点渗流速度逐渐减小, 符合渗流边坡非饱和阶段开发的液桥力实际情况, 渗流速度最大处即为边坡失稳的初始点。
为探讨不同固结压力、固结比及动荷载频率等条件下夹持厚层软土的动力特性, 以广西北部湾吹沙填海场地下伏深厚软土层为研究对象, 利用“浸泡-加载”试验装置制备一批不同固结压力和固结比的土样开展GDS 动三轴试验, 获取海积软土的动应力-动应变曲线、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同一动应变条件下, 动应力、动弹性模量和最大动弹性模量随着固结压力和动荷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 阻尼比和最大阻尼比随着固结压力和动荷载频率增加而减小,随着固结比的增加而增大。基于Hardin-Drnevich 公式建立了各影响因素变化下海积软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数学模型, 以期为吹沙填海场地卓越周期的演化特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海草房作为胶东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 不仅是一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景观, 同时也是一种地方历史记忆的载体,但受乡村空心化、乡村老龄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等因素的冲击, 这种特色民居正面临着废弃甚至消失的危机。海草房的保护成为了当地美丽乡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对海草房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是重新发掘其多元的时代价值, 以乡土特色为基础、时代价值为重点、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为原则, 为其生态保护式开发注入现代理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文献检索梳理、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山东荣成市海草房的产生地域环境、发展历史、空间分布、建筑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分析, 并结合现代发展需求试图系统发掘其新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 为其今后的利用式保护和特色化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以桂林某高校学生宿舍为例, 运用PKPM-CFD 软件将风速、风流场与空气龄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夏热冬冷地区内廊式和内院式两种不同学生宿舍布局的室内风环境进行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方案的朝向窗墙比均为0. 10、外窗开启面积比例均为50%左右的情况下, 内院式学生宿舍的自然通风环境明显好于内廊式, 各房间的风速、风流场和空气龄不但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比较均匀, 从而确定内院式学生宿舍的自然通风环境优于内廊式学生宿舍。
以广西桂林、柳州、南宁3 个城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 利用阈值分割法分别对DMSP/ OLS、NPP/VIIRS、Landsat 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 根据夜间灯光总强度指数(TNLI)、平均灯光强度指数(I)以及综合夜间灯光强度指数(CNLI)的灯光特性分析广西三城城市化水平, 通过计算光学影像的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 建筑用地指数(IBI)、仿建筑用地指数(SIBI)、综合加权建筑指数G 采用阈值法提取3 个城市1992、2000、2009 和2017 年4 个时间段的建成区, 最后利用城市扩张速率、强度指数和空间重心位置转移定量分析25 年来广西三大主要城市建城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广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利用陆地卫星遥感与夜光遥感对城市建成区提取具有一定可信度, 陆地卫星提取的总体准确精度达到了93%, 但提取的整体精度比夜光遥感低, 夜间灯光数据的总体精度都在83%以上, 总体提取精度达到了96%; 3)广西三大主要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在加快: 南宁在1992—2017 年城市扩展速度由11. 88 上升至34. 4, 柳州在此期间由6. 95 上升至21. 74, 桂林城市扩展速度由8. 11 上升至16. 74。以上结果同时说明了广西城市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建成区的空间扩展范围随时间推移表现出高强度增长模式, 这与广西规划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趋势一致。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并量化测试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对地表形变量的识别能力, 通过系统探讨机载LiDAR 技术的误差来源及其有效改进措施, 借助5 个红外测距仪器检测墩与5、10、30、50、70 mm 5 个不同厚度板, 使用相同无人机与激光扫描设备对观测墩在放置厚度板前、后重复扫描, 将多期数据间作一阶差分处理, 最大限度抵消机载LiDAR 技术对地面高程扫描的系统误差, 以测试目前市场主流机载LiDAR 设备对小量形变的监测能力, 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测试效果。结果表明: 在多次重复形变监测中, 无人机LiDAR点云扫描技术对地表z 方向上形变量的最高识别能力约30 mm。基于该测试结果, 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不仅可用于传统地形测绘, 还能够用于山体滑坡、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地质运动以及自然灾害跟踪等领域, 为同等及以上地表垂直方向形变量级的监测方案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为了探究GPS 卫星频段、高度角范围、海平面风速和潮位差等因素对GPS-MR 海平面高度反演的影响, 利用美国大陆板块边界观测计划(PBO)的GPS 观测数据进行实验, 并与美国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供的验潮站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对于该GPS 测站, 选择5° ~15°的高度角区间、信噪比较高的L1频段时反演精度最优, 均方误差为0. 14 m, 相关系数为0. 96; 合适的高度角区间(5°~10°)能有效增加反演个数, 且该方法受风速和潮位差影响较小。因而, GPS-MR 海平面高度反演方法可以作为海平面高度监测的有效补充。
针对纹理精致、形貌各异的文物数据采集与成像的景深难题, 提出一种融入渐进式过渡影像、多视角影像与纹理细节照片相结合的框架式二维图像采集方式, 以20 世纪留存的马灯为例, 建立了三维模型, 采用Geomagic Qualify 软件对异形文物点云数据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 获取的异形马灯文物三维模型精度高、纹理逼真, 符合文物建模精度要求, 能够高效快速重建出异形文物清晰的细节纹理, 并构建出高精度三维模型, 在保护异形文物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近年来, 节假日效应带来的环境负担日趋严重, PM2. 5在节假日期间的浓度预测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考虑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以及大气可降水量(PWV)等数据影响, 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桂林市环境监测站、龙隐小学和桂林市第八中学4 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在2014—2019 年春节期间的PM2. 5浓度变化情况, 分别比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ARIMA 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对整月预测而言,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电子科大尧山校区预测适用性最佳, 神经网络模型在环境监测站、龙隐小学和第八中学预测效果最好; 对春节前后各一周时段预测结果来说,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龙隐小学和第八中学站点预测精度最高, ARIMA 模型在监测站预测精度最高。
利用2016—2018 年嘉峪关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嘉峪关市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环境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逐年增加, 呈现两极化趋势; PM10 是嘉峪关市最主要的污染物, O3 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年际出现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 二者月出现频次为“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 空气质量指数(AQI)主要受颗粒物PM10 的影响; 主要污染物PM10 的东部污染源可能为巴丹吉林沙漠, 西南风引起的污染过程可能与青海柴达木沙漠输送有关。
为了弥补传统水质监测的不足, 加强赤潮的风险管控, 基于Landsat 8 OLI 遥感影像和实地监测数据, 分析了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对叶绿素a 浓度变化的响应关系, 统计各种水体指数(FAI、VB-FAH、NDCI等)与叶绿素a 实测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最佳的相关性指数FAI 进行改进; 再分别基于相关系数较高的水体指数(改进的FAI、 FAI、VB-FAH)建立叶绿素a 浓度反演模型, 并评价反演精度。结果表明: 改进的FAI 模型和叶绿素a 浓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R 达到0. 74; 构建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R2为0. 79, RMSE 为1. 66, MAPE 为26%)。利用改进FAI 建立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叶绿素a 浓度进行反演, 结果表明: 叶绿素a 浓度与到岸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河流入海口叶绿素a 浓度较高, 南流江入海口的叶绿素a 浓度值相较于其他入海口更高, 河流流域水质整体较差。改进的FAI 建立的一阶线性反演模型计算简单、精度较高, 可以快速有效地反演北部湾近岸海域的叶绿素a 浓度。
过硫酸盐(PS)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处理有机污染地下水的高效氧化剂, 但是在投注含水层后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降低其持久性, 减少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野外采集了石灰石和石灰土样品, 在实验室开展静水条件下的微元体实验和流水条件下的柱体实验, 研究PS 在岩溶地下水中的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微元体实验中, 当PS 投注浓度分别为1、8 和20 g/ L 时, 石灰石环境中pH 值接近中性,PS 分解慢, 半衰期为102. 21~202. 12 d, 持久性较好, 产氧效果好; 而石灰土中因为富含有机质导致PS 分解快, 半衰期为19. 41~51. 56 d, 持久性较差, 产氧效果差, pH 缓冲能力较差并导致钙离子浓度上升和重碳酸根离子浓度下降。柱体实验表明, PS 投注浓度分别为133. 5 和1 335. 0 mg/ L 时, 石灰石中PS 半衰期分别为7. 47 和9. 09 d, 水流作用可能会降低PS 的持久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探究漓江流域水系发育区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特征, 以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分水岭区域的会仙湿地试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浅层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月数据, 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氮磷污染评价, 分析会仙试区地下水氮磷(TN、 NO-3 -N、 NH3-N、 TP、 PO3-4 )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月尺度地下水氮磷指标类别20. 3%为Ⅰ—Ⅲ类, 79. 7%为Ⅳ—Ⅴ类; 各监测井TN 超标率为100%, TP、 PO3-4 和NH3-N 次之, 超标监测井分别占37. 5%、 25%、 25%,NO-3 -N 超标情况较少, 超标监测井为12. 5%; 时间变化方面, 氮磷浓度的均值和变差系数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 降雨量与NO-3 -N(r =0. 398, p>0. 05)、 NH3-N(r =0. 486, p>0. 05)和TP(r = 0. 517, p>0. 05)浓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降雨量与TN(r =0. 597, p =0. 04)和PO3-4 (r = 0. 691, p = 0. 013)浓度表现为显著中等正相关关系; 空间分布方面, TN 和NO-3 -N 浓度高值分布于农田和居民区附近, NH3-N 浓度分布离散程度大, 田边、居民区、河边均有高值出现, TP 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地表河流和农田附近。
磁轴承转子位移的检测精度直接影响到磁轴承的稳定性。在磁轴承系统中, 虽然位移传感器的差动输入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但差分信号误差及检测中心与磁轴承中心不重合问题会影响差动测量的检测精度。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误差补偿的磁轴承转子位移测量方法, 以差分信号为自变量建立误差补偿方程, 对差分信号中的误差进行补偿; 通过误差补偿方程推导出转子在控制坐标系下的位移方程,求解转子在控制坐标系下的实时位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对差分信号进行误差补偿后, 差分信号的相对测量误差从96. 46%减小到了0. 04%, 转子位移的计算值与测量值之间最大误差的绝对值仅为0. 017 mm,对于提高转子位移的检测精度及磁轴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研究紫铜表面微结构几何尺寸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 使用直径分别为0. 05、0. 10、0. 15、0. 20 mm 的微铣刀在紫铜表面进行微铣削加工沟槽结构, 再用硬脂酸和酒精混合溶液进行低表面能修饰,制得了超疏水微结构表面, 分析了沟槽宽度、凸起宽度和沟槽深度对接触角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大, 接触角也随着增大, 沟槽宽度为0. 20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为157. 4°, 沟槽宽度为0. 05 mm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为81. 2°; 随着凸起宽度的增大, 接触角先大幅度增大, 然后再缓慢减小, 凸起宽度为0. 07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 为159. 2°, 凸起宽度为0. 20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 为144°; 随着沟槽深度的增大, 接触角会先增大再减小, 随后再增大, 沟槽深度为0. 03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大, 为168°,沟槽深度为0. 02 mm 时对应的接触角最小, 为101. 7°, 加工后表面产生一些毛刺, 会形成大量不规则的微结构, 液体与样本表面接触面积变小, 从而接触角变大。
针对传统K-means 算法初始中心选取的随机性导致算法聚类效果不佳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密度距离的K-means 算法, 即GDD-K-means。该算法先把数据点放入网格空间内, 以网格为单元进行数据处理, 遍历网格得到网格密度, 根据密度阈值筛选出高密度网格并进行降序排序; 再在高密度网格中引入K-means++思想, 选取k 个距离较远的网格点; 最后进行K-means 算法聚类的k 个初始中心点将确定在上述网格点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GDD-K-means 算法减少了聚类中心选取的随机性, 改善了聚类的效果。
以传统旅游城市桂林市作为案例地, 选取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和旅游收入等作为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VAR 模型, 运用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 分析了桂林市1998—2017年农业与旅游业长达20 年的互动关系, 并据此提出促进桂林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1)桂林市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 农业与旅游业存在要素竞争关系, 整体融合发展效率较低; (2)农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作用逐渐增强, 旅游业发展受农业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3)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均能促使农民收入提高, 但长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农业发展, 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较小; (4)虽然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壮大, 农民已经具有参与和投资旅游业的意识, 但是其农旅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 以西江千户苗寨馆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建模探讨西江千户苗寨馆如何通过叙事活化民族文化, 以及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对其认知体验、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西江千户苗寨馆以西江苗族文化和博物馆物质实体为叙事内容, 以“主题-并置”为叙事手段, 对苗族微观文化空间进行表征和再生产, 但叙事手段较为单一, 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解读不足; 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意向, 直接影响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 且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叙事感知和游客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游客认知体验显著正向影响其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 博物馆叙事感知通过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链式中介作用于行为意向。
为剖析中国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部市级间在相似发达背景下进行远距离流动特征及形成缘由, 基于百度 LBS 提供的流动截面数据及搜集的城市相关面板数据(2009—2018 年), 从城市经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创新力水平的视角探讨在经济水平同等发达的背景下, 其人口进行跨城市群的远距离流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在城市群网络密度方面: ①城市出入度是城市集散能力的反映,大部分城市的出入度呈现正相关性; ②整个城市群已呈现多中心均衡驱动格局, 城市群内部呈现不同层次的均衡性结构, 沿海城市群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 仅为0. 356, 三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程度并不高。在人口流动抉择方面: ①经济收入差异在沿海城市间流动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 ②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助于提高本市的人口吸引力, 而且对周边城市产生整的空间外溢作用; ③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接受大量流动人口促进作用并不大, 甚至产生负向作用。最后, 结合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实际情况, 应从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水平及城市创新力等方面进行人口与城市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