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封面,目录,封底
  • 封面,目录,封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0, 40(1): 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张成龙,秦 亚,冯佐海,万 磊,吴 杰,李赛赛
    2020, 40(1): 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入于桂北龙胜地区新元古代丹洲群中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石是讨论江南造山带西段构造背景的焦点,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关键科学问题。采用 LA-ICP-MS锆石 U-Pb测年方法分别对桂北龙胜吊竹山辉绿岩及其围岩(板岩)进行了锆石测年,结果显示,辉绿岩样品给出了775Ma±的岩浆侵位年龄及 820Ma±和 1201~2517Ma的捕获锆石年龄,同时含有 215Ma±、275Ma±和 441Ma±的 3组热液锆石年龄。板岩样品亦给出了 215Ma±、275Ma±和 441Ma±的 3组热液锆石年龄,以及 >772Ma的碎屑锆石年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桂北龙胜地区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石形成于775Ma±的新元古代,成岩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于 441Ma±在岩体边缘发生韧性剪切变形,后期再次遭受海西运动(275Ma±)和印支运动(215Ma±)的影响。775Ma±的侵位时代暗示其成岩构造背景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 地球科学
    李 双,杨晓勇,孙卫东
    2020, 40(1): 15-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amandau地区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南部巽他陆块,该区辉石闪长玢岩与铁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全岩 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辉石闪长玢岩具有正的 εNd(t)值(2.08~3.15)和较低的(87Sr/86Sr)值(0.704230~0.704296),指示其来自亏损地幔源区,具有相对年轻的单阶段 Nd模式年龄(0.67~0.74Ga)。锆石 Hf同位素组成与高温橄榄岩接近,进一步表明岩浆源区为新生的年轻岩石圈地幔。辉石闪长玢岩中锆石具有较低的 εHf(t)(-2.80~2.20)值,低于全岩 εNd(t)值,出现 Nd-Hf同位素解耦现象,是受 “石榴子石效应”影响的结果。岩石的 Nd-Hf模式年龄属于新元古代,表明岩浆源区中可能有俯冲再循环的大洋沉积物加入。

  • 地球科学
    李泽民,冯佐海,李赛赛,张起钻,陆干强,白玉明,万 磊,蓝健宁
    2020, 40(1): 26-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西大明山上姜辉长岩体位于钦杭结合带的西南端,呈南北向脉状侵位于寒武系碎屑岩中,岩石主要由单斜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属碱性辉长岩。岩石 SiO 含量为 44.03% ~46.42%,NaO+KO含量在 2.03% ~3.00%,整体上 NaO含量大于 KO含量;MgO与其他氧化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辉长岩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富集,Ta、Ce、P、Ti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REE在(59.93~94.52)×10-6,LREE/HREE=5.03~5.76,δEu多在 1.01~1.10,Eu具有轻微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于大陆地幔和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强烈。锆石 U-Pb年龄为 94.8±4.4Ma,为燕山晚期华南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上姜辉长岩体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的陆内环境,是在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和非板块构造动力的共同影响下,大陆地幔和部分熔融的原始地幔所构成的混合岩浆沿南北向张性断裂上侵定位形成。

  • 地球科学
    安鹏鑫,汤静如,曾南石,白令安,赵义来,余 何
    2020, 40(1): 36-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盘龙铅锌矿床赋矿地层为下泥盆统上伦组,有机质发育。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及饱和烃色谱 -质谱等实验测试分析,研究了赋矿地层及典型矿石的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并对有机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矿石中存在原生有机质和运移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与铅锌矿化呈正相关关系;∑C21- /∑C22+平均为 0.544、(nC21 +nC22)/(nC28 +nC29)平均为 1.381、规则甾烷/17α(H)-烷平均为 0.325,认为赋矿地层有机质以陆相生物为主,少量来自海相菌藻类水生生物输入;OEP和 CPI平均值均接近于 1、Pr/C17和 Ph/C18平均值下降、Ts/Tm值均大于 1、C32二升藿烷的 22S/(22S+22R)在 0.553~0.604、βα-莫烷/αβ-藿烷在 0.141~0.247规则甾烷 5α-C2920S/(20R+ 20S)与 ββ/(αα+ββ)平均值分别为 0.442、0.460,表明赋矿地层有机质正处于成熟演化阶段;规则甾烷 C27~C29呈不对称“V”分布、伽马蜡烷指数和升藿烷指数均偏低,表明在晚古生代沉积成岩时矿区沉积水体较浅、盐度较低,为弱氧化环境。受喷流热液影响,有机质可以促使早期相对开放性成矿环境向还原性状态转变,同时还可与 Pb、Zn等金属阳离子发生吸附络合作用,保证了矿质顺利迁移,为铅锌金属的大规模成矿

    提供了条件。
  • 地球科学
    田晗钰,王 潇,韦龙明,孔凡乾,田 野
    2020, 40(1):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测试技术对粤北梅子窝钨矿 58矿脉研究发现:石英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Ⅰ型包裹体(NaCl-HO体系),主成矿阶段的包裹体成分以 HO为主,含少量 N、CH、CO 气体,均一温度在 169.1~358.7℃,盐度(w(NaCleqv))0.70% ~8.41%,成矿流体密度为 0.66~0.94g/cm,显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及中低密度热液。研究认为,当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时,流体体系失衡引起钨络合物分解,并重新与 Mn2+和 Fe2+结合形成新的复合物,最终在有利部位沉淀晶出形成钨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垂向变化出现异常以及温度、盐度及密度出现分段聚集而又相互叠加的现象,提出矿区存在两期成矿流体的叠加作用,在不同岩石接触界面及温度梯度带是重要的找钨地带。

  • 地球科学
    陈贵英,韩乃仁,周又敏,郑 昊,庞崇进
    2020, 40(1): 55-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桂林兴安拓村剖面下石炭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采集并鉴定了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提出此剖面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塘阶黄金组上部,其顶部与寺门组整合接触。此剖面地层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向上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页岩互层,富含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时含有少量三叶虫、菊石、海百合茎等化石,反映了浅海沉积环境。珊瑚化石主要是 Kueichouphyllum- Auloclisia组合带,腕足类以Pugilis和 Vitiliporductus为主。此剖面地层在层位上完全可与贵州威宁鸭子塘组对比,但岩相和化石略有区别(无 Thysanophyllum),可能与兴安地区早石炭世水体含泥量较高有关。

  • 地球科学
    白耀文,张 刚,李春生,任 剑,丁文龙,尹 帅,肖子亢
    2020, 40(1): 60-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评价致密油储层参数,为资源量评价及有效开发方式制定提供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延长组长 7致密油储层为例,利用高压压汞实验和分形原理分析了目的层砂岩的分形特征,探讨了岩石分形特征参数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岩样品的分形维数(D)分布在 2.759~2.987,平均2.890;毛细管平均迂曲度分维值(D)分布在 1.194~1.553,平均 1.391,D >D 。D与 D 与岩样的渗透率间均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致密砂岩的 D和 D 值要大于中砂岩,表明与中砂岩相比,致密砂岩内部微孔的分布较为杂乱,孔隙间的连通性差,且其毛细管迂曲度较大。因此,致密砂岩中流体渗流所需通过的路径更长,这是造成其渗透率低的重要原因。利用分形模型对砂岩岩样的渗透率进行了预测,预测效果非常好,表明利用分形理论预测致密油储层渗透率是有效的。

  • 地球科学
    顾文博,罗先熔,丁继双,韦永先
    2020, 40(1): 6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大兴安岭塔源地区寻找隐伏矿问题,在矿区内开展地电化学找矿研究。对地电提取的 Cu、Pb、Zn、Ag、Au等 15种元素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利用异常衬度法对主成矿元素及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四类因子组合(即 F—Cr、Mo、Ag、Pb、Bi;F—W、Hg、Au;F—Cu、Zn;F—Li、Co、Ni、As、Sb)所形成的新数据集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F3 因子组合为主成矿因子,为勘查区有利成矿地段。根据异常衬值:KCu>1.36、KZn>1.64、F >8.33、F >5.79、F >1.92、F >7.01划分异常区,并结合地电提取主成矿元素及因子组合异常特征,圈出 3处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认为Ⅰ -1靶区成矿潜力较大。

  • 地球科学
    廖如松,余 雷,陈伟海,史文强,潘天望
    2020, 40(1): 76-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海南琼中县乘坡河谷壶穴的形态及其成因,对乘坡河谷中壶穴的形态特征(口径、长短轴大小及走向、深度)进行详细统计,结合野外观测,应用统计学方法和薄片鉴定对比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壶穴的形态成因和发育。结果表明,乘坡河谷壶穴发育 563处,圆形、椭圆形和槽型壶穴较为多见,基本沿节理发育,长轴走向与主节理即河谷的走向一致,部分壶穴内壁和底部分别可见擦痕和碎屑,壶穴的大小、深度和形态等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且流水作用形式也不固定;薄片分析结果印证壶穴的形成发育受河床基岩岩性影响,壶穴的形成还受地质构造、河床比降、流水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表现为基岩(花岗岩)提供壶穴形成的物质基础,河床比降影响水流侵蚀冲刷能力的大小,构造裂隙控制壶穴形态的发育;壶穴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受多种条件综合影响而形成,与冰川作用无关。

  • 地球科学
    姬广军,张永波,朱吉祥,陆 琰
    2020, 40(1): 85-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三维地质建模各环节的特征分析,在原始数据、插值方法、建模方法、地质复杂性与随机性、计算机和建模人员等六方面概括出了影响三维地质建模精度的主要因素,然后对当前三维构造模型和三维属性模型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讨论,并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预测了区域性三维地质模型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张春英,吴 优,孙昌盛,胡聚山
    2020, 40(1): 95-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文化体育类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决定其配套标准的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过对桂林市居住区文化体育类设施配建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查发现, 《标准》规定的文化体育类设施配建落实与满意度不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居住区文化体育类设施适宜的配套建设,梳理了 《标准》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版本 《标准》的配套标准,探究了新版标准文化体育类配置标准的适应性与桂林市发展趋势的匹配度及满足居民需求的情况,发现 2018版 《标准》与桂林市居住区市场开发现状和居民需求在规模分级、项目设置等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度,从分级结构、配套标准具体量化与细化、设施的公益性配置与动态的管理机制等层面提出合理性优化策略。

  • 土木工程
    曹 霞,杨振轩,张金丹,金奇志
    2020, 40(1): 103-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 RPC叠合简支梁受弯试验,研究不同预制高度对试验梁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叠合面上下混凝土的应变符合后浇混凝土受压“应变滞后”现象;平截面假定对于 RPC叠合梁同样适用;随着预制高度的减小,试件带裂缝受弯工作能力有所降低。考虑不同预制高度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推导了RPC叠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建议式;考察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梁的界限受压区高度和最大配筋率。

  • 土木工程
    李佳明,陈学军,黄 翔,宋 宇
    2020, 40(1): 109-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纳米碳酸钙对桂林红黏土组分、力学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索纳米碳酸钙 -红黏土的改性机理,对改性后的红黏土进行了相关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从物质组成上,桂林红黏土的主要矿物有石英、高岭石、赤铁矿,氧化物中 SiO、Al、Fe 共占 76.73%,加入纳米碳酸钙后,红黏土的矿物、氧化物的含量均受到影响。宏观上,纳米碳酸钙使红黏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强度减小,同时也降低了塑性指数;微观上,红黏土土颗粒主要以粒团、叠片等形式搭建结构骨架。经过 MATLAB数据处理可知,加入纳米碳酸钙后红黏土整体孔隙减小,且干密度越大,孔隙率和分形维数越小,结构越稳定。压汞实验反映出纳米碳酸钙使红黏土大孔隙减少,小孔隙增多。

  • 土木工程
    徐 婧,王杰光,李海民,朱万旭
    2020, 40(1): 117-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宁五象广场边坡支护工程存在大面积软弱土层、施工难度大的特点,采用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方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钻进困难、跟管钻进施工过程中排渣困难、跟管难以取出、套管接头断裂、管靴断裂等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考虑提出采用超大规格偏心钻同步跟管钻进成孔的施工方案。先采用 Φ219钢套管保护孔壁,防止因钻具扰动引起的孔壁失稳,边钻边加钻杆和套管,每钻至一定深度后重复提钻检查偏心钻、冲击器的使用情况直至设计深度,锚索放置完毕后用拔管机拔出套管,钻孔结束后,通过反转使偏心轮收拢,套管留在孔内护壁而成孔,采用高压风彻底冲扫排渣。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采用 M35水泥净浆一次压力注浆至孔底,一次压力注浆完成 2h后再进行高压劈裂灌浆。验收试验表明,采用超大规格偏心钻同步跟管钻进施工方法可有效解决在大面积软弱土地基中塌孔、钻杆弯曲等施工难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的安全性。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谢晓兰,李鑫融,陈超泉
    2020, 40(1): 122-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增强云安全性,以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关系数据为基础计算出用户的可信度,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马尔可夫链的用户信任向量计算方法。针对信任的主观性特点,提出改进的层次分析模型,在证据层对用户行为进行量化,快速计算出用户行为在该准则层下的评分。为了避免用户关系型欺骗对信任传递的影响,提出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信任传递方法,将以往全局信任传递方式变为局部信任传递,根据用户行为与用户关系的活跃度计算出用户综合信任向量。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可信度,能够有效评估用户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用户欺骗行为对信任的影响。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朱军桃,龚朝飞,赵苗兴,王 雷,冯立朋
    2020, 40(1): 131-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 ORB算法和改进 KNN-RANSAC算法的无人机遥感影像拼接。该算法首先通过 ORB算法对特征点进行提取,然后利用改进的 KNN-RANSAC算法进行特征匹配,最后使用加权融合算法对图像进行融合拼接。实验结果表明,ORB算法和改进的 KNN-RANSAC算法在保证匹配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匹配速度,有利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拼接。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康传利,程 耀,石灵璠
    2020, 40(1): 138-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在虚拟现实平台中构建三维场景费时费力的问题,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利用 3DS Max建模软件进行模型优化,并结合 Unity 3D引擎构建并完成了虚拟校园平台的开发。实践结果表明,构建的虚拟现实平台,能够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技术构建的三维场景模型很好地应用在该平台上,同时 Unity 3D引擎具有良好的开发环境,是虚拟现实平台的强大开发工具。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何艳萍,陈天伟,郑旭东,沈宇臻
    2020, 40(1): 143-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高光谱图像存在大量噪声,超限稀疏多项逻辑回归无法分析高光谱图像的内在结构,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解决超限稀疏多项逻辑回归不能有效应对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限稀疏多项逻辑回归和奇异谱分析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首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集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随后利用奇异谱分析对影像进行有效信息提取及噪声剔除,最后通过超限稀疏多项式逻辑回归对处理过的数据实现分类。采用多种不同数量的训练样本进行实验,并与 3种常用分类算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在各类训练样本情况下相比于其他分类方法,其总体分类精度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甘 若,陈天伟,郑旭东,段青达,潘 梅
    2020, 40(1): 150-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变形监测数据去噪的稳定性,在小波传统阈值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函数,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采用模拟信号和真实数据进行实验,与传统的阈值去噪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小波阈值函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阈值函数存在的恒定偏差问题,克服了硬阈值函数的不连续性;对变形监测数据的去噪效果良好,能有效去除噪声,获得较高的信噪比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并保留信号更多的有效细节,在实际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
    毕旋旋,任 超,邓开元,于志文
    2020, 40(1): 156-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铁隧道断面沉降状态的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 MA)组合的隧道断面沉降预测方法。分别采用 ARIMA模型和基于小波分析的 ARIMA模型对贵广高铁桂林-恭城路段隧道的沉降数据进行预测实验并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分析的 ARIMA模型对于高铁隧道断面沉降预测精度提高较大,且稳定性强,可以满足工程需要,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隧道沉降预测方法。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莫招育,杜 娟,陈志明,刘慧琳,李宏姣,张志朋,梁桂云, 黄炯丽,林 华,唐 丽,朱开显
    2020, 40(1): 161-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 2014年 12月—2015年 2月桂林市大气 PM2.5样品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研究了其主要组成和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桂林市 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TWSI)平均浓度为 37.33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 42.9%;离子主要成分为 SO42-、NO3- 和 NH4+ ,分别占 PM2.5的 21.0%、11.5%和 5.9%,且污染时段较非污染时段高,说明污染时段受二次无机离子生成影响大,离子平衡结果显示 PM2.5主要呈酸性。水溶性离子与 PM2.5浓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现锯齿型变化趋势。桂林市冬季 PM2.5的 SOR、NOR平均值分别为 0.34、0.14,均大于 0.1,大气中存在明显的 SO和 NO生成二次颗粒物的转化过程。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王洪强,潘惠妹,廖 雷,王敦球
    2020, 40(1): 168-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治安徽省城市空气污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了 2015—2017年黄山、安庆、合肥、铜陵、淮北和宿州 6个典型城市空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纬度越高的区域空气质量越差,六市空气质量从优到劣排名为:黄山 >安庆 >铜陵 >合肥 >宿州 >淮北;(2)污染物主要是 PM 2.5、PM10,二者年均浓度呈正相关,且具有相似的季节和年变化趋势;(3)首要污染物是 PM2.5、PM10和 O,并在 3年时间序列中未发现其他污染物成为首要污染物;(4)NOAA HYSPLITMODEL进行的污染物传输路径表明,距离地面高度 1000和 1500m的污染物轨迹线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同度高于 77%。当 AQI>300时,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的轨迹线以西北和西南方向为主,而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时污染物的来向复杂。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吴 磊,张学洪,李宁杰,陈中维,兰 琪,刘 洁
    2020, 40(1): 177-1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镉的去除试验,研究了胞外聚合物(EPS)去除镉量占菌体去除总镉量的比例、EPS的组分含量,并对 EPS中各组分含量与 EPS去除的镉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 SEM- EDS分析了菌体表面的微区元素组成。研究表明,在 10mg/L Cd2+实验组中 EPS去除镉量占菌体去除镉量的比例最高,为 37.39%;Cd 2+初始浓度越高,菌体 EPS中蛋白质含量越少、多糖含量则越多,多糖含量最高为 20.00mg/ g球;EPS中多糖含量与 EPS的镉去除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提取 EPS 后,菌体表面镉的质量分数会下降到 4.42%。结果表明,EPS在低浓度镉的去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而 EPS各组分中多糖发挥的作用更大;Cd 2+的胁迫会使菌体 EPS中多糖含量更高,更有利于镉的有效去除;除了 EPS,菌体胞外还有其他的镉去除机制。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刘桂凤,莫 超,朱宗强,朱义年,高莹莹,张立浩
    2020, 40(1): 182-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果壳为植物模板、稀氨水为浸煮剂、硝酸铁为前驱体溶液,制备了一种多孔白果壳遗态结构Fe/C复合材料(Fe/C-G),通过 XRD、SEM、FT-IR、XPS和 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溶液 pH、温度、时间、初始浓度、粒径等对去除 Sb(Ⅲ)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Fe/C-G由 α-Fe、Fe 和 C组成,同时很好地保留了白果壳的多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平均介孔孔径分别为 46.42m/g和40.2nm;升高温度和减小吸附剂粒径有利于吸附。Fe/C-G对 Sb(Ⅲ)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 Sb(Ⅲ)浓度为 5、10和 50mg/L时,其吸附量分别达 1.23、2.41和 9.23mg/g;用 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属于快速的单分子层吸附,主要发生配位交换和表面络合反应。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张 康,吴小清,张 华,曾鸿鹄,陆燕勤,石清亮
    2020, 40(1): 193-2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葫芦、铁盐和碳酸钾为原料,采用热解法制备磁性水葫芦生物炭(MBC)吸附废水中的六价铬。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 pH、吸附时间和 MBC投加量对水溶液中 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 pH=2时 Cr(Ⅵ)有最大的吸附量;吸附平衡时间大约 360min、2g/L的投加量有着较高的 Cr(Ⅵ)去除率和 MBC利用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研究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拟合给出 MBC对 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8.50mg/g。吸附过程完成后,MBC析出的铁极少,并且能够通过外加磁铁而快速分离。MBC对 C(Ⅵ)的吸附机理可能为:MBC表面—CH官能团和 Cr(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γFe 可能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和络合作用参与了 Cr(Ⅵ)的吸附去除。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王 俊,刘辉利,张 琴,李路祥,乔政皓,李金城
    2020, 40(1): 201-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 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 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的 75.80% ~85.06%;闭蓄态磷(Oc-P)是无机磷的主要部分,占总磷的 26.64% ~58.70%;铁结合态磷(Fe-P)和有机磷(O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P)的主要形态,其中七星码头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高达 286.92~980.84mg/kg,占总磷的 50% ~61%,是 8个采样点中最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会仙湿地上覆水的总磷主要来自沉积物 0~15cm的生物可利用磷,且其中铁结合态磷是主要来源;沉积物总磷与其他形态磷的相关性不明显。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潘复静,王克林,张 伟,梁月明,靳振江,李 臻
    2020, 40(1): 209-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根际土的养分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选择 6种优势植物(灌木林阶段和原生林阶段各 3种植物)研究其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和有效磷(AP)及两种胞外酶(β-葡聚糖酶(βG)和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雨季/旱季差异和关系。研究发现:(1)雨季/旱季,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植物根际土的AN和 AP均出现根际效应,但是 SOC和 TP未出现显著的根际效应;红背山麻杆、小蜡、深紫木蓝和檵木的根际土 TN出现明显的根际效应;(2)除了紫弹树的 βG酶活性和檵木的 NAG酶活性在雨季没有出现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之间的显著差异之外,其余树种的两种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且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 6种植物的 βG酶和 NAG酶活性基本上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3)灌木阶段和原生林阶段植物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 AN和 AP含量以及 βG酶和 NAG酶活性在雨季大于旱季,但是 SOC、TN和 TP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4)除了土壤 SOC和 A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之外,养分与养分、酶活性之间关系的其余指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磷有效性含量和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根际效应,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总量是氮磷有效性含量变化的基础,而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对植物根际区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根际效应的管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闫雅妮,廖 曼,王智真,陈余道,蒋亚萍
    2020, 40(1): 218-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集河岸带沉积物开展微宇宙实验,探究了 NO- - N在河岸带沉积物中的衰减机制。结果表明:实验后水中 NO- - N浓度从 100mg/L衰减到了 1mg/L以下,河岸带介质对水体中 NO- - N有显著的去除作用,去除率高达 99.7%;NO- - N在河岸带介质中衰减的是同化合成有机氮、反硝化作用以及异化还原作用(DNRA)共同作用的结果;3种作用对 NO-- N衰减的贡献率分别为56.6%、26.6%和13.1%,少部分的 NO-- N(3.7%)被沉积物吸附。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周 姣,李金城,韦春满,何彩霞,张 琴,刘辉利,程 涛,王淋艺
    2020, 40(1): 224-2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镇二级生化尾水低碳高氮的特点,通过深床反硝化生物滤池对桂林某城镇污水厂二级生化尾水进行深度脱氮试验,使得出水水质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 A标准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系统考察了进水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 HRT、滤料高度等因素对深床反硝化滤池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DNBF工艺最佳运行条件:C/N为 4.5,HRT为 120min,滤料高为120cm,此时,COD、NH+- N出水浓度达到了地表Ⅳ类水标准,TN的出水浓度在 1~3mg/L动态变化,未能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运用 SPSS软件对胞外聚合物含量和各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胞外聚合物含量与含氮污染物浓度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苏振宁,尹志刚,王 璞,樊凯奇,钱恒玉,张同艳,王瑞娟,余述燕
    2020, 40(1): 232-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2,4-二羟基苯甲醛、3,5-二甲氧基溴苄为原料,经过苄基化反应、Arbuzov反应、Wittig-Horner反应、催化加氢等过程合成了新型美白剂 4-(3,5-二甲氧基苯乙基)-1,3-苯二酚,并通过H-NMR、13C-NMR与 IR确定其化学结构,应用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半清除浓度 IC50 =0.011mmol/L,明显低于苯乙基间苯二酚(IC50 =0.084mmol/L)、α-熊果苷(IC50 =0.195mmol/L)和光甘草定(IC50 =0.385mmol/L);以 L- 酪氨酸为底物时,对酪氨酸酶单酚酶的半抑制浓度 IC50 =0.00137mmol/L明显低于苯乙基间苯二酚(IC50 =0.00582mmol/L)、α-熊果苷(IC50 =3.94mmol/L)和光甘草定(IC50 =0.0051mmol/L);以 L-多巴为底物时,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半抑制浓度 IC50 =0.0322mmol/L,低于苯乙基间苯二酚(IC50 =0.0575mmol/L),但高于光甘草定(IC50 =0.0076mmol/L),α-熊果苷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半抑制浓度为负值,表现为激活作用。两组数据表明新型美白剂 4-(3,5-二甲氧基苯乙基)-1,3-苯二酚对酪氨酸酶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