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封面,目录,封底
  • 封面,目录,封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0, 40(3): 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郭 威, 陈梦杰, 闫 斌, 杨宏伟, 曾 凯, 万传辉,刘 林, 斯小华, 王 腾, 范玖琳, 秦元奎, 刘 海
    2020, 40(3): 457-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西黄陵背斜地区石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是我国晶质石墨矿的重要产区。 为了厘清成矿物质来源,认识石墨矿的成矿规律, 对该地区石墨矿的含矿样品进行了岩相学、 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石墨片岩的主要成分是SiO2(46. 51%~67. 56%)、 Al2O3(11. 41%~15. 24%)、 固定碳(1. 86%~17. 85%); 大理岩及钙硅酸盐岩主要成分为CaO(27. 7%~32. 9%)、 MgO (18. 40%~19. 95%) 和SiO2(4. 22%~20. 50%)。 石墨片岩样品中ΣREE 在(114. 78~241. 85)×10-6, LREE/ HREE 值为8. 65~22. 51, (La/ Yb)N 值为11. 78~71. 29; δEu 为0. 36~0. 87, δCe 为0. 38~0. 99; 大理岩及钙硅酸盐岩ΣREE 在(14. 42~235. 30)×10-6, LREE/ HREE 值为5. 24~11. 55, (La/ Yb)N 值为6. 02~14. 89, δEu 为0. 63~0. 94, δCe 为0. 91~0. 99。 含矿样品稀土元素整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 轻、 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强烈, 具有轻微的铈负异常和明显的铕负异常。 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含矿岩石的原岩是一套由发育在较稳定陆棚环境中的碎屑岩、 泥质岩及碳酸盐岩所组成的沉积建造, 含矿岩石的主要物源是野马洞岩组。 石墨矿石样品δ13C 值为-9. 69‰ ~ -25. 35‰, 说明碳主要来源于同源沉积的有机物。 在黄陵背斜地区, 野马洞岩组的分布区域是石墨矿潜在的有利成矿位置。

  • 地球科学
    缑雪清, 冯佐海, 肖 宇, 连信能, 唐秀党, 赵亚男,秦 亚, Watsala INSALY
    2020, 40(3): 470-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ICP-MS 锆石U-Pb 测年对桂北地区龙胜花岗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龙胜花岗岩体主要由内部的花岗闪长岩和外侧的二长花岗岩组成。采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各2 件测年样品, 分别获得3 组岩浆锆石U-Pb 年龄: 第1 组年龄是内部的岩浆侵位年龄436 Ma±和外侧的侵位年龄425 Ma±; 第2组年龄是645 Ma±的捕获锆石年龄; 第3 组年龄是810 Ma±的捕获锆石年龄。岩体的侵位年龄表明, 龙胜花岗岩体内部和外侧分别形成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iandovery)和罗德洛世(Ludlow), 为加里东期侵入体。第2 组和第3 组捕获锆石年龄分别对应泛非构造热事件和全球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年龄记录,暗示泛非期构造热事件的年代学记录在桂北地区也有体现。

  • 地球科学
    覃显著, 刘 磊, 刘希军, 李政林, 廖 帅, 胡荣国,付 伟, 王葆华, 潘罗忠, 戴 昱
    2020, 40(3): 480-4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靖西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了全岩主量、 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基性岩主要为辉绿岩, 超基性岩则为苦橄岩;基性岩具有较低的SiO2(51. 34% ~53. 17%)和较高的MgO(4. 67%~6. 12%)含量, (K2O+Na2O)在5. 03%~8. 06%, 具有典型碱性玄武岩特征;超基性岩则具有更低的SiO2(39. 76%)和极高的MgO(23. 97%), 二者均落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基性-超基性岩ΣREE 在(45. 47~128. 95)×10-6, (La/ Yb)N 值在6. 67~10. 75, δEu 值为0. 96~1. 08, 稀土特征总体显示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式, 具有与OIB 相似的配分趋势, 指示源区相对富集; 基性-超基性岩不相容元素含量整体偏低, 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REE、 Nb、 Ti 等), 指示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结合前人研究及岩石沉积背景特征, 认为靖西基性-超基性岩为右江盆地早期演化的产物, 形成于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 与裂谷作用相关, 推测该区域晚古生代受金沙江-哀牢山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演化的影响, 右江盆地局部拉张裂解,一系列深大断裂沿北西向展开, 早期在局部形成与裂谷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晚古生代后期右江盆地可能已演变为弧后盆地属性。

  • 地球科学
    李永锋, 代 波, 怀海宁, 曹 丽, 高 冬, 许兆林, 牛海洋,侯 涛, 刘 楠, 范 迪
    2020, 40(3): 486-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 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 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 种古地貌单元: 河谷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地区, 河谷走向近东西向, 是由强烈的河谷下切作用形成的; 陡坡为高地与古河谷之间的过渡地带, 宽度为3. 0~9. 5km, 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陡坡区与缓坡区; 支沟对延长组地层的冲蚀及对陡坡的支解起重要作用, 使地层边缘发生破碎并形成坡咀。河道砂体及支沟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陡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而陡坡区内的有效构造圈闭或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是安塞油田南部油气富集的潜力区。

  • 地球科学
    李瑞彪, 石 宁, 陈兆明, 徐 徽, 柳保军, 刘 浩
    2020, 40(3): 494-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云西洼X1 井的PVT 实验报告中将“油样”Oil 1 命名为“近临界流体”, 为了解决该流体到底属于何种流体相态类型这一问题, 首先尝试用常规方法进行流体相态判别, Oil 1 均判定为凝析气藏; 然而,通过对X1 井的PVT 报告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 Oil 1 在储层温压下完全呈液态, 只有在低于饱和压力时才逐渐挥发, 故该流体应该定名为近临界挥发油。基于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 发现该挥发油具有收缩率高、 气油比高(1 379. 6~1 846. 9 m3 / m3)、 体积系数大(6. 52)、 泡点压力高(14. 82 MPa)、 储层原油密度低(0. 458 8 g/ cm3)、 黏度低(0. 120 mPa·s)等特点。 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对Oil 1 挥发油的多种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成藏期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对其形成起决定作用, Ⅱ2 -Ⅲ型烃源岩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埋藏深、盖层厚和后期不受构造运动影响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建议: 用常规方法进行流体相态判别时, 务必参考流体PVT 实验结果; 挥发油藏在开采过程中压力要时刻保持高于泡点压力, 否则会有大量油挥发成气、原油体积收缩、原油黏度增大, 不利于开采。

  • 地球科学
    廖 帅, 刘希军, 覃显著, 李政林, 张治国, 丁姗姗, 文雅倩
    2020, 40(3): 500-5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2 759 篇文献为数据源, 应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绘制了中国基性岩研究的知识图谱, 对该研究领域的发文特征、 研究力量、 知识基础、 研究热点、 趋势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研究发现, 中国基性岩研究可以概括为岩石类型、 大地构造环境和研究区域特征三类方向, 目前研究的热点包括: 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 大陆地壳(continentalcrust)、 中亚造山带(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构造演化(tectonic evolution)、 岩石成因(petrogenesis)等,并且中国的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数个国际上成果突出的作者群, 在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和影响力都处于领先, 但是国际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 地球科学
    王 娟, 李向红, 唐桥义, 唐晓波, 李 岩, 王 婷
    2020, 40(3): 509-5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漓江烟雨特色景观的成因, 利用桂林市气象局漓江沿岸自动气象站和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对2017 年3 月30 日桂林一次持续21 h 的漓江烟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层结条件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弱降水对雨雾的形成、维持以及消散至关重要, 过程初期小时降水量1. 6~1. 9 mm 的降水有利于雨雾形成, 过程中期小时降水量0~0. 8 mm 的降水有利于雨雾维持, 过程后期小时降水量大于1 mm 的降水将导致雨雾消散; (2)本次雨雾过程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有: 500 hPa 南支浅槽、700 和850 hPa 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倒槽; (3)大气为稳定层结, 近地面有浅薄逆温层, 桂林处于弱切变环境中, 湿层深厚, 水汽充沛, 700 hPa 以下均为饱和区。

  • 地球科学
    肖时珍, 肖 华, 吴宇辉
    2020, 40(3): 516-5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遗产地及周边能否开展项目建设的评判标准在于项目是否会对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运用GIS 技术, 采用视域分析方法, 开展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对武陵源世界遗产价值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全部视域范围都在该世界遗产地外围, 对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美学价值没有造成视觉影响。因此, 该玻璃桥对武陵源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没有负面影响。视域分析显示有0. 6 km2 位于遗产地的缓冲区内, 占缓冲区总面积的0. 47%, 对武陵源遗产地缓冲区的影响非常有限。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李创第, 王博文, 昌明静
    2020, 40(3): 523-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动最精确的模型为强度非平稳和频率非平稳, 为此对设置支撑的广义Maxwell 阻尼耗能结构均匀与非均匀非平稳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 通过扩阶方法建立了设置支撑的广义Maxwell 阻尼器的结构动力方程, 构造设置支撑的广义Maxwell 阻尼减震系统; 然后利用虚拟激励法分析结构的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 最后利用精细积分法的改进格式解出广义Maxwell 结构的非均匀非平稳地震响应方差。通过算例分析了均匀非平稳地震激励下广义Maxwell 结构的地震响应方差对比精确解,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 并进一步将该方法研究应用于非均匀非平稳地震激励下, 耗能结构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分析表明该方法对于此类问题的计算具有应用范围广、效率高、工程应用强的特点, 为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结构在非均匀非平稳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分析提供了方法。

  • 土木工程
    赵 典, 巴 峰
    2020, 40(3): 530-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土结构相互作用影响程度以及地下室对地表结构、 地下结构和场地土响应的影响, 构建了自由场、 地下结构-土-不带地下室地表结构以及地下结构-土-带地下室地表结构3 个模型, 计算其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规律。 对比分析表明: 1)地表结构的存在导致周围土表响应增大, 影响范围超过7倍的结构基础宽度, 且相比于无地下室的情况, 有地下室存在时增大程度更为明显; 2)输入地震动较小时,无地下室地表结构的加速度和层间相对位移响应分别比有地下室地表结构大8%和20%, 而输入地震动较大时, 地下室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 3)输入地震动较小时, 地下室的存在对邻近地下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小,而输入地震动较大时, 地下室的存在导致临近地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增大。 因此, 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地下室对地表结构与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土木工程
    杨朝晖, 王汉斌
    2020, 40(3): 535-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散元强度折减方法对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 选择滑面位移统计值作为边坡失稳判据。先根据该判据计算一个简单岩质边坡的安全系数, 通过传统强度折减分析方法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以五台—盂县高速公路边坡作为工程实例, 根据此判据确定了该边坡的安全系数, 即在天然条件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而在降雨条件下边坡处于失稳状态。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滑面位移统计值作为边坡失稳判据的离散元强度折减法有效地确定了复杂岩质边坡稳定性,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滑面位移统计值作为边坡失稳判据的准确性。

  • 土木工程
    宁 世 凯
    2020, 40(3): 542-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宁夏地区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以AC-10 沥青混凝土为对象, 试验研究了掺量为30%、35%、40%、45%、50%、55%、60%和65%的RAP 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影响的规律。对40%RAP 掺量的沥青混凝土掺入1%、3%、5%和7%的再生剂, 研究其对恢复废旧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马歇尔试验和车辙试验研究了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RAP 掺量的增加, 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当沥青混凝土中掺入40%RAP 时, 其动稳定度的值达到峰值1 984 次/ mm; 当沥青混凝土中掺入40%RAP 和1%的再生剂时, 其最大稳定度达到峰值16. 71 kN, 相对于再生剂掺量为零的沥青混凝土增幅为35. 2%, 再生剂掺量为3%时, 其动稳定度达到峰值2 643 次/ mm, 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能力最大。

  • 测绘科学
  • 测绘科学
    陈天伟, 康传利, 陈 明, 段青达, 韦海福
    2020, 40(3): 546-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格网DEM 插值建模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在解算权系数时存在负权现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解算DEM 插值权系数的最大熵模型算法。该方法以熵函数作为目标函数, 设置非负权值和参考点数据的0、1、2 阶统计矩作为约束条件,为了揭示参考点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建立最小最大权系数约束条件,通过最大化熵值来求解格网DEM 插值的非负权系数。最大熵法解得权系数大小比例与点位关系相适应,在MATLAB 软件平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并与传统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估值精度优于传统插值方法。

  • 测绘科学
    杨芸珍, 刘立龙, 黄良珂, 周 威, 万庆同
    2020, 40(3): 551-5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目前传统Klobuchar 模型电离层延迟改正精度仅有50%~60%的修正率的现状, 提出一种基于ARIMA 误差修正预测的精化方法。 采用IGS 中心提供的电离层观测数据, 利用双频改正模型解算的电离层VTEC 值作为参考值, 使用ARIMA 模型对每个历元前8 天Klobuchar 模型和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值进行2 天的短期预测, 对Klobuchar 模型加以偏差预测改正数进行改进。 采用算例将参考值检验改进的A-Klobuchar模型的预报精度与Klobuchar 模型的预报精度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A-Klobuchar 模型的精度明显高于Klobuchar 模型, 其总体预报精度达到了77. 17%, 能更显著地反映出电离层的周日变化特性。

  • 测绘科学
    马瑞雪, 付波霖, 何宏昌, 施新程, 范冬林
    2020, 40(3): 557-5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GDP 数据统计通常基于行政单元无法精细表达行政单元内部的GDP 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动态演变的情况, 使用2006、2010 和2013 年DMSP/ OLS 灯光数据计算了河南省夜间灯光指数, 分析不同灯光指数与GDP 的线性相关性构建了GDP 的最佳回归模型, 并利用相对应年份的统计数据进行精度验证, 实现了河南省GDP 空间可视化表达及动态分析, 制作了1 km×1 km 的GDP 密度分布图。结果表明: 2006、2010 和2013 年的夜间灯光总强度指数TNL 与GDP 的空间分布线性相关性明显, R2 分别为0. 965 9、 0. 976 6、0. 979 0; 各行政区的GDP 模拟值与统计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 19%、6. 04%、8. 08%。2006—2013年河南省18 个地级市GDP 密度图呈现出明显的扩张态势, 模型精度高, 表明灯光数据可作为评价河南省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 测绘科学
    晏娅萍, 岳彩荣
    2020, 40(3): 568-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mart3D 软件、Maptek 软件分别对无人机倾斜影像和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及树木三维建模。通过点云配准、点云降噪以及坐标纠正等一系列处理, 实现了空-地多源点云数据融合技术的树木三维模型重建。基于树木三维重建模型量算的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等几何参数与地面实测的树木参数精度高达99. 7%、97. 8%和94. 1%, 说明基于不同来源的点云数据的树木三维树型重建可以为森林或城市绿地调查提供准确高效的技术途径,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周 聪, 王正海, 马玉莲, 秦昊洋, 申晋利
    2020, 40(3): 574-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内蒙古钱家店铀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 以与之相邻的大林非矿区为背景区, 分别采集表层及垂向剖面土壤样品,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定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U、Cd、Mo、As、Pb、Ni、Cu、Co、Cr 和Zn 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分析其污染特征; 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 土壤中U、Cr、Pb 和Mo 元素浓度(ωB /10-6)超过背景区平均值, 分别为1. 06、28. 36、14. 31 和0. 34; 土壤样品中U 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 20, 内梅罗指数为1. 07, 均属轻度污染; Cd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最高, 为21. 66, 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6. 16, 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 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自1. 3 m 处发生显著变化且XRD 检测出铝合物。矿区总体受到重金属元素轻度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低。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郑锦一, 张学洪, 刘 杰, 艾 涛
    2020, 40(3): 580-5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岩溶地区铅锌老矿遗留尾矿的重金属动态迁移规律, 采集广西老厂铅锌矿尾矿库样品, 进行动态淋溶模拟实验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尾矿样品的NP/ AP>3 ∶1 且NAG<10, 属于非产酸性尾矿, 对酸性淋溶液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该尾矿样品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Zn>Cd>Pb。尾矿样品中Pb、Zn、Cd 3 种重金属的释放受酸性淋溶液的pH 值影响较大, pH=2 时累计溶出量最大, 分别为Pb0. 82 mg/ kg、Zn 86. 32 mg/ kg、Cd 2. 45 mg/ kg。随着淋溶时间的变化, Pb、Zn、Cd 均呈现前期快速、后期慢速的溶出特征。不同尾矿粒径对样品中Pb、Zn、Cd 的溶出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 在淋溶初期, 重金属的溶出速率较快, 呈线性增长; 而随着淋溶的进行, 溶出速率逐渐降低, 累计溶出量达到峰值。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乔政皓, 刘辉利, 王 俊, 张 琴, 何彩霞, 韦春满, 李金城
    2020, 40(3): 587-5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湖泊、河流、码头等区域的8 个典型样点进行采样分析,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 探讨了pH 和温度对沉积物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会仙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 5 h 内, 吸附量达到平衡时吸附量的86. 58%, 15 min 内吸附速率最大; 8 个典型样点中吸附速率最大的是三义桥S2 393. 32mg/ (kg·h), 最小的是七星码头S3 197. 11 mg/ (kg·h); 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在低磷浓度(0. 02~0. 50 mg/ L)下, 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inear 模型, 且出现解吸现象,吸附/ 解吸平衡浓度(EPC0)为0. 017~0. 534 mg/ L; 在高磷浓度(1~20 mg/ L)下, 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 模型,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82. 25~789. 56 mg/ kg, 最大缓冲容量(MBC)为78. 86~466. 56 L/ kg, 所有样点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 值均大于零。 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 在偏酸性条件下(pH=5)的吸附量高于偏碱性条件(pH=9)。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闫超凡, 叶丽丽, 陈余道, 陈永山,张 军, 蒋金平
    2020, 40(3): 597-6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Pb、Zn、Cd、Hg、As 5 种重金属不同污染程度下燕麦(牧乐思, 加拿大进口)生长、生理特征变化及重金属的累积效应。结果显示:随着危害指数RI 的增加,燕麦发芽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变化较小, 叶绿素a、 b 呈下降趋势, 但生物量和重金属累积量有所增加。 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表明: Pb、 As 对燕麦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 05); 有效态Pb、Zn、Cd 与叶绿素a、b, SOD, POD 存在显著负相关; 燕麦吸收重金属主要受可氧化态、弱酸提取态和残渣态影响; 多金属胁迫对燕麦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当RI≥1 328. 17 时会抑制其生长或使其死亡。

  • 环境科学与应用化学
    邱志惠,桂 鑫,阮青锋,邓晓怡,徐守成,饶盛源,周丽敏,徐金燕
    2020, 40(3): 606-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水合硝酸铜和碳酸钠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在130、150、170 ℃下各分别反应8、16、 24 h, 合成了形貌各异的微纳米氧化铜球粒晶。使用X 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表征, 初步分析了氧化铜球粒晶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并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 对产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氧化铜晶粒通过定向附着生长形成梭状或柱状纳米晶体, 纳米晶体以自组装的方式逐步形成球粒晶; 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大氧化铜的成核速率, 减小晶粒的尺寸, 促使氧化铜纳米晶粒由梭形→板柱状→板状的晶形变化; 延长恒温时间有利于形成表面形态完好的球粒晶; 形貌不同的微纳米氧化铜球粒晶的最高光催化降解率均远大于市售氧化铜的最高光催化降解率, 其中, 130 ℃恒温16 h 所得卷曲刺猬状氧化铜球粒晶的形貌、大小基本一致, 光催化降解率高达96. 56%。氧化铜的光催化降解率与球粒晶的比表面积、形态以及总孔体积有关。

  • 自动化与信息科学
  • 自动化与信息科学
    秦建华, 蒋芳明
    2020, 40(3): 612-6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自由度机械手工作时手臂易发生弯曲、疲劳断裂等问题, 构建了机械手的有限元模型, 对极限位姿状态下的水平最大伸展位姿与垂直最大伸展位姿的机械手进行仿真实验, 验证了其可靠性, 并对机械手进行相应的物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 在两种极限位姿工况下, 机械手的最大应力均位于小臂的连杆上端, 最大位移则位于机械手前臂的前端, 其中最大应力为19. 131 MPa, 最大位移为0. 278 mm。同时通过对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数据基本一致, 验证了机械手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

  • 自动化与信息科学
    赵 虹, 车 轲, 钟志贤
    2020, 40(3): 617-6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追求更佳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 网络控制系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采样率进行工作。针对一类异采样率双环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时延补偿问题, 设计了一种模型预测控制MPC 和PID 控制相结合的串级控制算法, 通过状态方程模型预测出未来时刻的输出, 并进行滚动优化, 在线补偿随机网络时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利用Matlab/ Simulink 软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在内外环采样率不同, 网络时延随机变化的情况下, 该算法比PID-PID 和Smith-PID 算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自动化与信息科学
    刘 延 勇
    2020, 40(3): 623-6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将分散在野外的断裂活动、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3 项监测数据传输至室内信息管理平台, 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形成初步预警信息。系统由1 个基础数据库和断裂监测、岩溶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监测3 个业务功能子模块构成。用户体验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 该系统响应较为均衡, 在响应时间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性能, 可对广州地质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预警。

  • 旅游资源开发
  • 旅游资源开发
    王美钰, 吴忠军, 侯玉霞
    2020, 40(3): 628-6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9 个陆地边境省区和海南省为研究对象, 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 运用DEA-Malmquist 指数法对2010—2017 年我国边境省区入境旅游效率进行评价, 并借助面板Tobit 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2010—2017 年我国边境省区入境旅游综合效率整体偏低,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边境各省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2)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处于“U 型”缓慢上升阶段, 规模低效是边境入境旅游效率增长的主要阻碍; 3)Tobit 回归结果显示, 交通发展对边境省区入境旅游效率存在显著的“U 型”关系, 旅游管理水平和文化建设水平对其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产业环境对其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 而对外依存度对其影响不显著; 4)边境省区应综合平衡和多方面比较, 充分结合自身区位、客源市场和生产效率等特点,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交通技术进步, 打响民族文化品牌等, 以期实现入境旅游效益最大化, 助力经济振兴、脱贫致富和区域入境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

  • 旅游资源开发
    吕华鲜, 钟皓凡, 丁忠慧
    2020, 40(3): 637-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肇兴景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赋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找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关键性指标是当地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或企业在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及决策会征求并重视村民的意见、本人或家庭成员参与旅游扶贫有人指导。应加强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筹资、投资的预算等工作的管理; 决策应征求并重视村民的意见, 合作比合资更重要; 重视村中能人, 发展民族精神领袖加旅游能人“KOL”制; 旅游扶贫信息披露和传播重点向非贫困户群体倾斜、研究民族性格并加以利用, 联带联动, 群学群参等。

  • 旅游资源开发
    杨秀成, 宋立中, 王 倩
    2020, 40(3): 643-6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分布特征, 运用经济地理学中描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 对福建省9 个设区市2010—2018 年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及其位序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福建省各区市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大, 相对差异稳定, 规模分布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增幅逐渐扩大,集中指数总体较低,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入境旅游绝对差异大, 首位分布明显, 分散均衡程度低, 位序规模分布变化不明显, 集中指数总体偏高, 呈下降趋势。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对外开放度、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等是造成福建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化分布的主要因素。